青城山安龙川派盆景主题公园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盆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将植物、山石等基本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在盆内展现自然景观和表现深远意境的艺术品。川派盆景作为中国八大盆景流派之一,其风格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以青城幽、峨眉秀等典型风景为构图特色,并在 2011 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本文以位于原安龙镇的川派盆景主题的公园——海棠公园为载体进行优化设计的实践探索,针对川派盆景文化和主题公园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归纳和总结,结合国内外优秀主题公园的实践案例,强调海棠公园的盆景主题性、景观互动性,弘扬和传播非遗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海棠公园的研究探索工作:
1.明确研究方向,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建立论文框架。
2.查阅关于“川派盆景”以及“主题公园”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汲取其实践经验。
3.把“青城山安龙川派盆景主题公园优化设计研究”作为实践载体,结合当地的安龙川派盆景文化,分析总结国内外主题公园案例,加以提炼和归纳,将之有效的融入到青城山海棠公园的优化设计实践中去,力求将其塑造成具有川派盆景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发扬川派盆景文化。
4.通过此次优化设计,希望能弘扬和传播川派盆景文化、丰富主题公园的主题性、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和方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海棠公园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原属于具有“川派盆景第一村”之称的安龙镇,于 2019 年并入青城山镇。经现场调研发现该场地内盆景文化空间有待提高、游客互动空间欠缺、居民游憩活动空间较为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都江堰青城山镇海棠公园的优化设计,使盆景主题公园在更深层次上与游客产生共鸣。
1.1.1 川派盆景作为非遗文化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人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川派盆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 2011 年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 1.1 各派盆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间(来源:整理自绘)
1.1.2 游客与居民的审美诉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公园越来越多,但大部分仍然使用传统的公园设计,千篇一律无法吸引游客。以海棠公园为例,其整体为传统的公园设计,园中大多数导视系统以及景观小品都与当地的盆景特色毫无关系,不能在海棠花节外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园中的休闲空间较为陈旧,当地居民只能将其作为饭后散步的地方,缺乏互动性的场所。
在 21 世纪文化不断交融的背景下,主题公园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今,大部分地区已将主题公园的发展作为当地的重要旅游吸引物,它不仅推动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盆景文化和主题公园等理论的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优秀设计案例,以都江堰青城山镇海棠公园为载体进行调研和分析,在优化设计上尊重本土的地域文化,创造出更加舒适的景观环境,弘扬和发展非遗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提出海棠公园优化设计的可行方案和实施策略,为同类设计提供策略原则和实践经验。
1.2.2 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景观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展现地域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研究以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海棠公园为设计载体,通过对川派盆景文化进行分析,结合主题公园、地域文化、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明确了该场所是一个以川派盆景为主题的公园。期望探索出能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风格,努力探索地域文化,弘扬本土精神。
(1)学术意义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生存的困境,要想在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就需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维持其生命力,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本文从弘扬和发展川派盆景文化的角度出发,遵循生态学中尊重与保护自然的设计原则,对海棠公园的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塑造出具有安龙川派盆景文化特色的公园,传播盆景文化。
(2)人文意义
海棠公园内有着丰富多彩的川派盆景文化,将其充分融入到海棠公园的景观设计,让游客处在浓烈的盆景文化氛围中,使之成为向社会公众普及川派盆景知识的重要基地。让游客在享受风景的同时,既满足了回归自然的需求,又学习了盆景文化知识。
(3)实践意义
海棠公园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的消费。但由于海棠公园在设计上为传统的公园设计,缺乏盆景特色;在活动上除海棠花节外,平时没有如盆景展览、科普等活动吸引游客;在观赏模式上提供了游客旅游赏花消费和平时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两种方式,但园内公共设施等较为陈旧,并缺少互动空间。于是在海棠公园的优化设计中应以发扬川派盆景为主题、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