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派盆景的源流与3个发展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扬派盆景的源流与3个发展

日期:2023-03-17 17:39:11     浏览:3    
核心提示:如今在扬派盆馆内,陈列有采代遗存的钟乳旱盆景,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代扬派盆景实物。元代以后,扬派盆景一度沉寂。入明以后,扬派盆景渐趋复苏尤以树木盆景最具特色。
盆景是独具东方意韵的传统工艺,它将植物栽培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汇聚了生态美与艺术美,被人们誉为“无韵之诗”“活的文物”。
 
中国盆景艺术源远流长,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五叶纹陶块和三叶纹陶块,陶块上面就镌刻有盆栽植物图像。作为世界园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盆景艺术拥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法迥异,形成了诸多盆景艺术流派,如京派、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等。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作。尤其是“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造景风格与“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是扬派盆景的鲜明特征。
 
扬派盆景的源流与发展
 
扬派盆景始于唐代。作为首屈一指的东南大港,唐代的扬州不仅是富甲一方的“淮左名都”,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地,素有“扬一益二”之称。唐代的扬派盆景,以小见大,以景抒怀,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杜甫赞誉扬州盆景:`-C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扬派盆景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要得益于苏轼的大力推广。据记载,苏轼于北采哲宗元枯七年(1092年)担任扬州知州,尽管在任只有不到半年时间,却为扬州城的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苏轼偶得两枚奇石,喜极而赋《双石》诗。苏轼在诗中对扬派盆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白描:“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迄迹,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苏轼不仅亲作盆景,还吟诗咏景,使更多的人知晓扬派盆景之精妙:“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试观烟云三峰仙一掌间”。

扬派盆景的源流与3个发展
 
如今在扬派盆馆内,陈列有采代遗存的钟乳旱盆景,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代扬派盆景实物。元代以后,扬派盆景一度沉寂。入明以后,扬派盆景渐趋复苏尤以树木盆景最具特色。扬州古刹天宁寺内遗存有明末桧柏盆景实物,干高二尺,屈如虫龙,枝繁叶茂,青翠欲滴。
 
清代是扬派盆景的高光时期。据清代文士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当时扬州城内已现“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的盛况。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及,某日,一位扬州商贾见有客商来自虞山(今江苏常熟西北),就随手馈送黄杨和翠柏各一盆。由此观之,清代扬派盆景不仅是家居必备之品,也常被人们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
 
清代,扬州还出现了许多家族式盆景作坊,多采用专业化方式运作,将扬派盆景制作技艺推向极致,形成了“花树点景”“山水点景”等盆景样式。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在题画中生动展现了扬派梅花盆景艺术。
 
清光绪年间,扬州万氏盆景作坊闻名遐迩,万氏盆景传承人万阳春多次进宫为慈禧太后制作盆景,因其技艺超群而被赐予“红顶”。晚清之际,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日渐凋敝,扬派盆景也一度走向没落。
 
标签: 扬派盆景
>更多关于扬派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