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是艺术的主要属性之一,指一个特定民族的艺术作品因受本民族历史传统、社会状况、文化氛围、地理环境、审美习俗等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基本特色。艺术的民族性体现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意味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与民族艺术形式的融合。民族性是一个成熟民族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的主要标志。艺术作品只有具有了民族性,才能真正为本民族人民所理解、接受、喜爱,也才能为世界文化作出独到贡献,从而获得世界性的意义和影响。
华夏民族在六千多年前就创造了一字一形,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文字。约在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之交)就进入了封建社会,有着“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对政治、经济、伦理、自然、宇宙等方面的诸多观念、学说。至唐代(公元7一9世纪),政治成熟,经济发达。在逐渐形成的儒、道、佛三位一体,主张中庸、仁义、德治、重视伦理教育和自身修养的正统观念影下孕育了众多能诗善画,崇尚自然超脱,追求恬淡、风雅的士夫文人。形成了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阴阳相生相克,景色必虚实互补,疏密有致,浓淡相间,枯润相济,大小各别,方圆各异,参差错落的审美哲理。盆景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土壤中萌芽的。
盆景从诞生起就在诗情、画意、宗教、人文、建筑、民俗等文化艺术影下逐渐发展。经历代士大夫、文人、富商、僧人的提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今天的盆景智者对传统去芜存精,并加以创新,使盆景成为一门反映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使用材料丰富,并融入多种姊妹艺术特点的赋以题名拓展意境的综合性生态造型艺术。如水石盆景和水旱盆景依据画理,用不同的石种施以不同的效法,以不同的方式格局进行组合,酌情植以树草,巧妙合度地设置摆件,赋以或含蓄,或直白,但贴切爽口的题名,反映形态各异的山川地貌特征,再现韵致各别的自然景观,抒发寄情自然山水,追求恬淡的秉性。让人观后觉得可居可游,如入其境。
华夏民族的优秀文明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亚洲仿效尤甚。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在公元八世纪的奈良时期,先后派遣“遣唐使”达十九次,全盘模仿盛唐的文物、典章、律令制度和建筑园林方面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封建制度。从而有了文字(汉字和假名)。
从而产生了“池泉筑山庭”造园风格。公元十三世纪(南宋)传入了中国的南宋(江南)山水画和禅宗佛教,南宋山水画的写意技法和禅宗的哲理在豪绅、僧侣、武士们的融会创新下,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园林的“枯山水平庭”(三面围土墙,一面临厅堂,地面铺白砂以代水,置十数块大小高矮造型不同的石块表示山峦岛屿,人不可入内,只供观赏。多见于寺院)和“茶庭”(改白砂为草坪,石旁植干枝虫L‘曲的小树,有石钵盛水供人净手,有石径供人入庭游赏。常建于茶室旁)造园风格。笔者推测,中国盆景或可早在南宋迟至“楼寇”时期传入日本。
现今常见的日本“粗壮矮干大圆顶”、“舍利神枝型”、“倒帚型”等盆栽形式和日本的文字、唐式建筑、和服、传统发式、礼仪等都是既学中国又别于中国的样式,是其结合自身多山地丘陵,多台风地震,少矿产资源,少本土原创文化艺术,信奉神道教和佛教,推崇武士道精神等具体国情而产生的表现自我、不甘落后、忠君、节义、勇武、扩张等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综合表现。其定名称为盆栽是因为没有条件也不愿照搬盆景的所有构成,故以在盆中栽植树木这种操作程序为名,是其民族心理反映的必然。
华夏民族在学习接受他族文化艺术时也会结合本民族的各种特点进行融会并演变的,以达到反映本民族生活,符合本民族审美习俗,获得本民族人民接受并喜爱之目的,如油画《田横五百士》是画家取材汉初田横的故事作画,意在激励爱国志士团结一致,敢于牺牲,对日寇英勇斗争。油画《开国大典》是画家用准确的线条、绚丽的油彩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使人们一睹开国领袖当时的英姿和丰采,重新体验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激动的心绪。
如钢琴协奏曲《黄河》,通过铿锵、磅礴,充满战斗激情的旋律,让人们再度领悟到革命先辈们杀敌报仇、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英雄气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手法巧妙蹂合的成功之作,旋律优美,结构新颖,不仅在国内被尊为“民族化的交响曲”,在国外也被称为“蝴蝶爱情协奏曲”载誉全球。这也是华夏人民学习他人又不同于他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写照。
中国盆景赖以成长的文化土壤是极其深广的,何愁八面来风。只要业内人士以人品为本,认真地继承消化悠久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华,海纳百川地汲取不同学科知识,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科技、新经验,开拓新思路,让盆景成为真正的“立体的画、无声诗”,定能展示中国盆景为世界盆景之母的耀人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