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扬派盆景拥有二大宗师,一位是在扬州的万觐棠,一位是在泰州的王寿山。两位都是扬派盆景世家第五代传人,两位都嫡传其子继承扬派盆景技艺成为第六代传人。两位又都带徒传艺,一在扬州,一在泰州(泰州原隶属扬州管辖,直至1996年8月12日建立地级的泰州市为止),在市园林系统下属的扬州瘦西湖公园、泰州泰山公园带领其子和众徒,传承扬派盆景技艺,精心剪扎、养护明、清扬派盆景遗存,为保存中国盆景发展史的历史见证,使活的“文物”永葆青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两位又都精心创作精品佳作,创作的作品,都在1985年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荣获一等奖。两位又都因传承扬派盆景技艺所作出的贡献,于1989年9月被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联合追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两位的传奇业绩被中国盆景界传为佳话。云游交友,融入祖传技艺万觐棠(1904-1986),江苏泰州人,扬派盆景万氏第五代传人。
万氏盆景世家,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先祖万陆奎在泰州城内购地建园,莳花养草,剪扎盆景,后人称此园为万家花园。继后其子万长源和孙万洲侯承其业,传英技,扬派盆景技艺得以发展完善。万家花园在成丰年间已负盛名,不少文人赋诗赞咏。贡生康发祥在《海陵竹枝词》中云:“万家园子在西城,种得花枝照眼明。怪尔寒天冰雪里,唐花烘见牡丹生。“光绪年间,万氏第四代传人万阳春被召进宫专司盆景,后因其技艺高超,作品精湛,被慈禧太后赏识,赐以“红顶”,万家花园被赐名“阳春花局”。
至此万家花园名震朝野,众多扬州官宦富商均以重金收藏万家花园制作的扬派盆景为荣。慈禧驾崩、宣统登基后,万阳春由京返回泰州经营阳春花局。其子万觐棠在盆景世家的熏陶下,12岁即随其学习扬派盆景剪扎技艺,青年时期云游大江南北,以艺会友,交流技艺,吸取苏派盆景、通派盆景之长,融入祖传剪扎技艺之中,运用剪扎技艺与自然树态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继承祖业后,万觐棠将阳春花局恢复为万家花园,经营花木盆景,侧重制作扬派盆景。
新中国成立后,万觐棠曾在泰州泰山公园、南京花木公司从事盆景剪扎工作。1963年5月,他应聘到扬州瘦西湖公园,主持扬派盆景剪扎、养护工作,同时带徒传艺。
带徒传艺,力葆活的“文物”
扬派盆景自明代开创风格,清代广泛流传,遂形成流派。民国期间,扬派盆景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市园林管理所为振兴扬派盆景,除关心扬州区专员公署、扬州博物馆、江苏农学院等单位收藏的明、清遗存的扬派盆景作品外,同时批量收购民间收藏的遗存扬派盆景作品。当时扬州瘦西湖公园虽有王氏、陆氏传人剪扎扬派盆景,但已无一代宗师。直至1963年,得知泰州扬派盆景万氏第五代传人万觐棠,辞退南京花木公司职位,返回泰州之际,经笔者推荐,以市长名义,聘请时年59岁的万觐棠携子万瑞铭到扬州瘦西湖公园带徒传艺,并主持扬派盆景剪扎、养护工作。
特别是1965年10月,扬州市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通知,将各机关、工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培育的花木盆景,移交给扬州市园林管理所下属的瘦西湖公园培育。
由于此举,扬州区专员公暑、扬州博物馆、江苏农学院等单位收藏的明、清遗存的扬派盆景都移交到扬州瘦西湖公园,由万觐棠及其徒弟剪扎、养护。因此使上述单位的收藏品又焕发昔日的青春。
由于此举,万觐棠如鱼得水,终于等到施展祖传扬派盆景绝技的最佳时机,并暗自庆幸:扬州才是我万氏家族传承扬派盆景技艺的归宿。除带徒传艺外,他吏专心栽培其子万瑞铭继承扬派盆景技艺,使其成为万氏第六代传人。万瑞铭不负所望,1988年10月担任扬州盆景园主任,其再创作的扬派黄杨盆景《腾云》于1989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1990年又荣获日本大阪国际花卉博览会金奖。
2001年5月,万瑞铭被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联合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盆景界出现了扬派盆景的万觐棠(第一批)与万瑞铭(第三批)、苏派盆景的朱子安(第一批)与朱永源(第三批)、岭南派盆景的陆学明(第一批)与陆志伟(第三批)三对父子同获“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的佳话。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于解放初期接管的千年古刹天宁寺遗存的三盆明末扬派桧柏盆景(后分别题名《明末古柏》、《明末遗风》、《明末遗韵》)、扬州区专员公署收藏的一对明末扬派龙柏盆景(后题名《龙腾》、《虎跃》)等,虽都已“长荒”,蓬头垢面,甚至断臂缺腿,风采不在,但明末风骨尚存。扬州市园林管理所决定由万觐棠亲自操剪,先精心养护,恢复“元气”,然后再按扬派盆景技艺进行剪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万氏父子及其徒弟,再次如鱼得水,由万觐棠亲自操剪,首先按万氐祖传扬派盆景的绝技精心剪扎《明末古柏》。经精心剪扎后,作品仅存的项片,片平挺拔,如置上一碟水绝无外溢,再现了昔日的风采。为能体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笔者建议,扬派柏类盆景扎片,在继承祖传扬派盆景景技艺的基础上,如将顶片片顶略隆,增加动势,即可还以柏树原有的本色(如图2)。
此时万觐棠虽已年过花甲,但青年时期以艺会友、交流技艺的秉性未减,遂将这一建议,融入祖传剪扎技艺,日后形成了万觐棠剪扎扬派柏类盆景的创新个性(如图3)。后在剪扎《龙腾》、《虎跃》时,更是接受笔者建议,因“本”制宜,而将顶片剪扎成云朵状(如图4)。
在扬州市园林管理处因势利导把握“由于此举”下,万氏父子及其徒弟力葆遗存的明、清扬派盆景,传承扬派盆景技艺,为保存中国盆景发展史的历史见证,使物质、非物质活的“文物”永葆青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9月14日至10月24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园林绿化局在北京北海公园主办全国性的盆景艺术展览。万觐棠创作的扬派黄杨盆景《巧云》被单独陈列在展览会入口的对景架上(如图5。此作后在1985年荣获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如图6)。在盆景艺术展览办公室选编的《盆景艺术展览》一书中,王武写到:“在苏北馆,我们遇到了扬州来的父子俩。父亲叫万觐棠,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父子俩介绍说,他们家从清乾隆年间就开始搞盆景,至今已有六代。
解放前,家境贫寒,大部分时间是到地主官吏家搞盆景加工。解放后,他们到园林部门工作,技艺才有机会献给劳动人民。他们和大家一样,看到盆景这一古老艺术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萌发出新枝,心里多么甜啊!”
总结提高,传承祖传技艺
扬派盆景经历代盆景艺人锤炼,受高山峻岭苍松翠柏历经风涛“加工”、形成苍劲英姿的启示,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创造运用11种棕法组合而成的扎片手法,使不同部位寸长之枝能有“三弯”(简称一寸三弯或寸枝三弯),使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如同飘浮在蓝天中极薄的“云片”,形成“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扬派盆景剪扎技艺功底较深,较难掌握要领,传统均以父子传承,传子不传女,偶有带徒传艺,往往关键技艺秘而不传。
1963年5月,我们以市长名义聘请万觐棠携子到扬州瘦西湖公园带徒传艺,并主持扬派盆景剪扎、养护工作。一是接受扬州市区传承扬派盆景技艺断层的历吏教训:二是敬重万觐棠的艺德,并寄希望通过其带徒传艺(含其子万瑞铭),精心剪扎、养护明、清扬派盆景遗存,振兴扬派盆景艺术。万觐棠没有辜负市长的重托,打破父子传承家法,毫不保留地“师传口授”,传承扬派盆景技艺。除栽培其子万瑞铭成为第三批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外,同时还栽培了六位传承扬派盆景技艺的骨干,使扬派盆景技艺后继有人。
笔者更为接受昔日扬州市区传承扬派盆景技艺断层的教训,除“师传口授”,并拟用图文并茂形式总结提高,实录扬派盆景技艺,双管齐下传承扬派盆景艺术。当我将这一想法和万觐棠商量时,没想到他当即表示全力支持:“我没有什么文化,只会扎盆景,这事只有你来做,要写好扬派盆景剪扎这门手艺,别忘了还要去泰州请教王爹(指王寿山,泰州地方风俗,尊称老人在姓后加‘爹’)。”于是,笔者专程前往泰州和泰州(扬派)盆景王氏第五代传人王寿山商量,王爹也十分赞成。
因此,我在研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扬派盆景万氏第五代传人万觐棠、王氏第五代传人王寿山祖传剪扎技艺的基础上,经与万氏第六代传人万瑞铭、王氏第六代传人王五宝和王寿山弟子陈希林以及林凤书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剪扎扬派盆景的扬棕、底棕、平棕、撇棕、连棕、靠棕、捍棕、吊棕、套棕、拌棕、缝棕等11种棕法,并强调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应用上述11种棕法组合成剪扎艺术手法。
随后,我在1988年第3期《大众花卉》杂志上发表《扬派树桩盆景剪扎技法》一文,首次图文并茂地总结盆景老艺人的剪扎技艺。此文后来也成为成功申报扬派盆景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材料。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扬派盆景万氏第五代传人万觐棠,1986年以82岁高龄寿终于其热爱的扬派盆景事业上。其带徒传艺、力葆活的文物,总结提高、传承扬派盆景技艺的业绩,将载入中国盆景发展史册,被中国盆景爱好者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