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庆先生,1945年出生,山东济南市人。2001年5月,他被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等单位联合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山东省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梁玉庆先生博采众长,在四十余年的盆景生涯中,对杂木盆景、松柏盆景、山水盆景、微型盆景制作、小品组合等方面都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他虚心好学,注重总结,撰写的《山东盆景艺术风格初探》、《松柏类盆景制作技法》、《山水盆景制作技术》、《扦插育苗培养树木盆景技术》等文章,分别被收录发表在《中国盆景学术论文集》、《中国盆景艺术大观》等书籍和《花木盆景》等杂志上,受到广泛好评。
上世纪60年代,梁玉庆先生由菌养花草逐步迷上了盆景,而一迷就是四十多年。回忆这段历史,梁先生说:“二十三岁那年,我与朋友第一次爬山,而就是这一次我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他爬遍济南南部、泰山北麓的大大小小山头。他看到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观,领悟到自然地貌迭宕起伏的变化;他被悬崖峭壁上、羊肠小道旁、山涧沟壑中树木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被它们的抗争力、适应性和顽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被它们婀娜的姿态所陶醉。这一切在他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培养了他吃苦忍耐和坚强不息的性格,同时还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到爬山的艰辛,梁先生说:“爬山苦不堪言,有时早上吃碗面条就是一天,有时拿两个馒头一个萝卜也是一天,但虽苦犹甜。有一次我独自一人爬千佛山的时候,行至半山腰,往后山一看,被一自然景观惊呆了:看到白云像巨浪翻滚,山头时隐时现,虚无缥缈,气势如排山倒海一般,我顿觉步入仙境……时至今日,我仍然对那一幕难以忘怀。我有时上山也挖来几棵桩坯,但多数是空手而归。这样惹得同行说今天放空了,没成绩,但我不以为然,我学到的东西远比这多得多。”
谈到爬山的艰辛,梁先生说:“爬山苦不堪言,有时早上吃碗面条就是一天,有时拿两个馒头一个萝卜也是一天,但虽苦犹甜。有一次我独自一人爬千佛山的时候,行至半山腰,往后山一看,被一自然景观惊呆了:看到白云像巨浪翻滚,山头时隐时现,虚无缥缈,气势如排山倒海一般,我顿觉步入仙境……时至今日,我仍然对那一幕难以忘怀。我有时上山也挖来几棵桩坯,但多数是空手而归。这样惹得同行说今天放空了,没成绩,但我不以为然,我学到的东西远比这多得多。”
虚心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创新,走出一条新路。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全国盆景艺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梁先生送展的松柏和榆树盆景尽管受到观众的好评,但与同行送展的作品相比,差距甚远。比如送展的一盆黑松,从外形上看还可以,但干与枝的比例关系失调,年功不到,显得干粗枝细。再就是主领枝处理不到位,枝与干的接触部位过渡不自然等方面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梁先生思考了很久。
解决这些问题光靠盆养是不够的,鉴于此,梁先生决定走“放养一制作一再放养一再制作”的路子。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一些不足,又缩短了盆景成型的时间。梁先生为了培养一个理想的枝条,他耐得住寂寞,在地下放养一等就是几年,如获得2008年第七届中国盆景展金奖的作品《雄峙天东》的结顶枝,梁先生苦苦等待了六年。
解决这些问题光靠盆养是不够的,鉴于此,梁先生决定走“放养一制作一再放养一再制作”的路子。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一些不足,又缩短了盆景成型的时间。梁先生为了培养一个理想的枝条,他耐得住寂寞,在地下放养一等就是几年,如获得2008年第七届中国盆景展金奖的作品《雄峙天东》的结顶枝,梁先生苦苦等待了六年。
另辟蹊径,扦插育苗培桩景。梁先生不但对树桩盆景独有建树,他的山水盆景、微型盆景组合也各领风骚。1978年始,梁先生在盆景制作的同时,开始试验扦插小苗来制作“小老树”盆景,为山水盆景、微型盆景组合用树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经过多年的艰辛和付出,培养的几百盆“小老树”千姿百态,野趣横生,使人感叹不已。他用扦插育苗培育的“小老树”制作的山水盆景<山村》荣获第五届中国盆景展金奖,微型盆景组合《卧游》获得银奖。
挖掘利用当地资源,把侧柏盆景推向全国。侧柏不选择土壤,适应性强,淹不死、旱不死,好养,而且可塑性强,在齐鲁大地到处可见。尤其是岱庙、三孔、灵岩寺的千年古柏,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雕刻得淋漓尽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很好的素材,在盆景制作中几乎没人使用,在民俗中似乎柏树不能进入家庭。而梁先生不为世俗所见,大胆运用柏树素材制作盆景。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研究和探索,使这一树种得到认可,成为山东制作盆景的当家树种。用它制作的盆景多次步入盆景的最高殿堂,屡获殊荣。
善于学习,注重总结。每做一件事,每完成一件作品,梁先生都会认真地总结,这也养成了他注重学习总结的习惯。大自然的耳濡目染,结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他总结出盆景制作中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法。在盆景制作过程中,比如:如何注重根盘、干与枝的变化,远近、高低、粗细、大小、疏密、露透的关系;怎样去理解线条曲直、横竖、角度、转折、顿挫的含义;采用剪、截、撕、拉、缩、压、雕的手法如何达到目的等。谈话中我看到一份材料的扉页上写有一句话:“从上至下,观其上作其下自出其形;由表及里,察其表入其里形佳景深。”我问起这句话的出处,梁先生说,这也是我无意中想起来的,就写在上边了,有点借鉴意义,也算是个总结吧。
梁先生是一个谦和的人,他把自己比作“樵夫”,把园子命名“樵园”,他在盆景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并鼓舞着一批人。许多同行、盆友、初学者踏至纷来向他求教,他都一一解答。他不张扬,无套话大话,都是认认真真地谈些切合实际,通俗易懂的话题,使求者能加深记忆,便于操作。也有外地同行请他前往指导,出于对他的尊重,日程安排观光旅游也是常有的,但与盆景无关的活动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常说:“搞好盆景首先要真正喜欢盆景,要痴迷,这也是一种信仰,要多学、多看、多动手,要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心要静,无杂念,持之以恒。
”谈到这里,梁先生很动情地说:“我编了一段顺口溜,我的七味人生和感‘吾也在其中了—春日樵满月,秋来柴草多,盛夏容黑瘦,冬里细樵作。为樵几十载,感悟实多多:你教它生变,它教你如何。造化变千万,顺理自成章,人化自然乎,自然化人也。”(这段顺口溜的大意是:作者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劳作,付出了艰辛。他通过实践感悟到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顺理成章。)这不正是梁先生的生动写照吗,
”谈到这里,梁先生很动情地说:“我编了一段顺口溜,我的七味人生和感‘吾也在其中了—春日樵满月,秋来柴草多,盛夏容黑瘦,冬里细樵作。为樵几十载,感悟实多多:你教它生变,它教你如何。造化变千万,顺理自成章,人化自然乎,自然化人也。”(这段顺口溜的大意是:作者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劳作,付出了艰辛。他通过实践感悟到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顺理成章。)这不正是梁先生的生动写照吗,
梁先生从事盆景事业已近半个世纪,现虽已年逾花甲,但他精力充沛。青山依旧在,樵夫情未老。他以忘年的情怀,在盆景这块热土上默默无闻地学习和耕耘着,一如既往,永不停歇。谈到将来,梁先生说:“我的一生无有他求,还是做盆景,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有人曾劝过我,‘大师’是全国盆景界的最高荣誉了,年龄也大了,不要再这样干了,想法挣钱吧。
但我不这样想,我之所以喜欢盆景并不是只想当大师,我认为大师虽是最高荣誉,但代表不了最高水平。不进取就落后。现在对于我来说盆景才刚入门,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路还很长。”那今后的愿望又是如何呢,梁先生说:“我的愿望是把‘盆景’二字进一步理解透彻,努力学习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学他人之长,不断总结经验,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盆景来,以宣扬中国文化,使中国盆景发扬光大,让它跻身于世界前列。”
告别了梁先生,笔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在想,如果盆景界同仁志士都能像梁先生那样地执着,中国盆景姚紫嫣红的春天还会远吗? (编辑/刘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