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处理空间的艺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利用,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不断强化自己的空间意识,从而促进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的相继兴起,也促进了同样以抒发自然情趣为主题的盆景艺术的发展。
郑板桥这样描写过自己的院落:“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干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景,何难敛之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这正是盆景艺术表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我们用植物、山石等素材进行空间艺术处理,就是为自己和大家得到并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欣赏一件盆景作品,就是要欣赏作者通过艺术加工形成的活的、有画境的、浓缩的自然山水空间美感。
为了丰富盆景的空间美感,作者要充分展开自己的空间意识,运用过硬的技法来布置空问、创作空间。在创作盆景时要充分运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方法来创造盆景的艺术境界。比如在盆景作品的合适位置放摆件空亭一所,可以起到“群山郁苍,群木荟蔚。务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盆景创作就和作画一样,作者要用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所看到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用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所创作的盆景作品是具有音乐节奏的和谐境界。要用俯仰自得的精神融入盆景作品自然的节奏里去,用心灵的眼睛去审视作品,用诗、画中表现的空间意识来创造盆景优美的空间画面。“无往不返,天地际也”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是有音乐性的,要充分认识盆景艺术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就要有音乐、舞蹈、书画方面的积淀。因为这种空间意识不是用几何、三角尺测算来的,是要去悟的。与吴道子同时代的大书法家张旭因观公孙大娘的舞剑而书法大进,就是感悟所得。
盆景创作就是要营造有音乐境界
杜审言有诗”树梢玉堂悬”,杜牧有诗“碧松梢外挂青天”,玉堂坚重而悬之于树梢,这是画境的平面化;青天悠远而挂之于松梢,这已经不止于世界的平面化,是移远就近了。我们要有“天地为庐”的空间观。老子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日:“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孑L子日:“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是我们盆景创作者要潜心领悟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
我们盆景人应该在有限中看到无限,从有限中回归无限。盆景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要充分发挥我们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创作出诗情画意的盆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