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贤会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2008年 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贤会

日期:2021-05-03 08:47:17     浏览:1    
核心提示: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贤会”在广东中山市古镇镇举行,参展盆景近千盆,盛况空前。顺德温雪明先生送展的一盆六角榕作品《百态图》,
2008年12月,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贤会”在广东中山市古镇镇举行,参展盆景近千盆,盛况空前。顺德温雪明先生送展的一盆六角榕作品《百态图》,尽管获得了展览金奖,却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受到众多盆友的各种评议。
 
该盆作品近年来数次参加了各级盆景展出,在历次评比中,有获金奖,也有三甲不入,都会.成为被议论的展品,每次参展的评比成绩,除了视展览作品的总体质量外,更取决评委的审视角度和爱好。以本届展览为例,在展会设定的评委给分范围方案,最低打六十分,最高打一百分,九个评委对这作品打出的分数差距悬殊,最高打九十五分,最低打了六十分。排除感情打分假设,已具一定盆艺造型和鉴赏水准的评委都出现这么悬殊的审视结果,可见这件作品的特别之处了。
 
温雪明先生是我的盆友,因而对这件作品也较为熟悉,以该盆作品为例,对这类非常规形态的盆景作品谈点个人浅见。
 
作品树种是六角榕,叶大且稍长,叶边带锯齿状,树不高,南方多长于较潮湿的山脚石旁或荒废的破墙院落,野生性,身段少单干,一般呈多干网状丛生,因该树种的特异性,不合适岭南盆景传统的大树形蓄剪培植,所以在该作出现前极少在盆景展览会中出现,偶然有也是以非常规形状培育,没引起众人的种植兴趣。但近几年,在该作展示过后,也有思维另类的盆友利用此品种作些非常规形态的盆景素材

2008年 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贤会
 
此件作品的选材是一段野生桩六角榕的头、根部,如用传统的盆景常规形态观念要求,是难以成为盆景的用坯,以传统的施艺方法培育枝托,也未知可做出那一种盆艺形体,温雪明先生把杂乱的由数条“根干”构成的“树身”,经取舍,取意成一组高低错落、嶙岣险峻的山岩,采“云头雨脚”的立面,运用了“林”的表现方法,在这嶙岣的坯桩四周培育了三十多棵形态各异的“小树”,组成了一盆模拟树石水旱式盆景,已历十年,树中长树的形态,和那兀突怪异的山体(身段)这种模拟树石水旱式盆景,以前岭南地区的盆展中未见有展现过,自然引起众多盆景人士的评议。

今次展会我所接触的盆友及观看此次评委的打分公布,均表现出对此作品的二个截然相反的褒与贬,是与非的品评与认定,褒的意见是:思维另类,因材施艺,形式突破。以一段似无作为的树身化作为一个嶙岣的山体,数棵形态各异的“古木”生机勃勃,似如一组风光无限的树石盆景
 
贬的意见是:颠倒规律,违背自然。头重脚轻一棵无明显主干的怪桩,已不是一棵树,再育上众多的小树,脱离自然,不伦不类,哪能评金奖,更有认为不应视作盆景。
 
我与众盆友持一样的直觉,这确实是一盆“出格”的非常规盆景,尽管它“出格”,应首先认定它是否算盆景,如判定它非算盆景的话,那就无从作出技艺品评了。我的看法是:于盆中,具有生命力与艺术感的应是盆景吧,只是艺术质量有差异而已。
 
我国盆景艺术源远流长,受各地区物种、气候、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多个的地方流派与风格,也创造了多种的盆景表现形式并各显风姿。随着时代潮流,盆景与其它艺术一样都在发展中,推陈出新,不断进步,这就是艺术生命力。

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贤会
 
盆景经国内外盆景人士长期创作,已出现了多个艺术表现形式与形态,可以讲似有点固化了,个别更与时代潮流脱节而渐受淘汰,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突破,似破百米跑纪录——真难。近时拜读了本刊今年第四期韦金笙老师的文章,《试论中国盆景创新与发展》一文中也提到:“中国盆景创新,是中国盆景选入新时期的历史重大课题,也是l难题,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创新,既要保持中国盆景特色,又要展现中国盆景新貌,实属不易。”

中国盆景界近年提出创新,包含形式、素材、理论、技法等多方面的层次,但形式的创新是最重要和直接的,在已有的多种盆景形式中,要做出一个新的形式,如十月怀胎,需要我们去包容呵护,对一个新“婴儿”的盆艺形体,需在一个适度的“摇篮”氛围里成长。盆艺的创新,或讲要做出点另类新意的作品,需要作者具有传统观念的突破意识,同样,观赏者在审视一件“另类”或“新意”的作品时,是否也需要互动,带点观念的突破呢?

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贤会
 
赏者与作者同样,没有意识、思维、观念的突破,就不可能对作品新形体的认识突破,如以传统、常规的角度来品评、审视这类作品,那必然难以接受,格格不入了。作者与赏者的互动,是盆景创新的动力。虽然,新的形式并不一定是好形式,基本要素也要使观赏者觉得有美感,需经得起多数观赏者的认定,经得起时间的磨练,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并且,对一种新形式,并不是提倡形式的模仿克隆,而是倡导一个敢于创新的思维,一个观念的跃出。展览评比,除了奖励优胜者外,也是一个评定,获奖与落奖作品,同样也会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对一当似是而非的作品,个别观赏者可能因评比的结果使他们作出新的品评,对盆景初涉者更起到学与拒的导向。
 
《百态图》作品形态,可以说是一个未见有展现过的“新生儿”,虽然它的造艺水准因各人审视水准、爱好而出现差异,但如以一种包容呵护的心态,不娇捧,不棒打,实事求是,平心而论,就有可能不会出现象这次评出九十五分和六十分这么大差距的一个代表性现象了,品评的结果也可能差距少些,是、非统一些。这对推动盆景的创新思维,特别是盆景的初学者,可能会起到一点启迪。(编辑/徐曼)
 
>更多关于第七届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