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老宅有个小院儿,还有个屋顶平台,打有,z}hL起,父亲的身影就在这两处穿梭。也许是父亲觉得我年纪尚小,又也许是父亲总沉浸在盆景的世界里,童年的我只是远远地看着,从未真正体验过盆景的乐趣。
到了十三四岁,进入了一个对各种事物开始产生感知和共鸣的年纪,我开始好奇父亲每天在摆弄的这些“树”到底有什么天大的魅力。观察、思考、提问是那个时候最常做的事,却也迟迟没有上手自己体验过,离“实践”还差临门一脚。大学毕业后,经历T四年独自一人的海外生活,我对于“回家”的感受越发强烈。《论语·里仁》中说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又何必执着于长居他乡?回到祖国后的一段日子,我观察、了解、体会起了父母的生活.x滴,工作生活之余,我开始跟随父亲“逛园子”,修剪整姿打下手,本着试试看的心态踏入了盆景圈。
“做盆景”意味着独处,一个人的时间、一个人的安静、一个人的思考过程,这是社会生活中难能可贵的一点静谧。都说做盆景会上瘾,果不其然,我体会到了它的乐趣,并为之深深着迷。近年来,在海外,盆景疗养一时风靡,我曾一度为产后轻度抑郁所困扰,做盆景成为了我一天中最愉悦的时光。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慢慢放松、慢慢调整,它陪伴我度过了低落情绪,重拾新生。
闲暇时,我热爱户外运动,如徒步、登山、旅行;在家时,我喜欢摆弄花草和制作干花装饰。这本是我的日常,但如今,盆景成为了众多兴趣爱好中的“主业”。当今社会节奏快,效率高,忙碌与压抑是常态,在旋转跳跃、五彩斑斓的大环境下,盆景这“一抹绿”是纷纷扰扰中我触手可及的一份轻松和愉.比。
盆景艺术在专业养护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无声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是一门安静的艺术,越是沉淀越能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获得美感、成就感。幸运的是,我得到并爱上了这份沉静的恩赐。
近年来,盆景活动越发丰富,盆景人之间的频繁接触和交流是我学习盆景中的最大助力,与诸君互动后的沉淀、思考、实践.乃是一人份的专注。
在杭州首届女盆景师展览的现场制作表演环节中,来自中国台湾的梁悦美教授针对我制作的鹅耳栖丛林组合作品说了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盆景作品中,枝干之间的关系,包括前后、左右、高低、轻重、主次、进深感都是很微妙的存在,而更好的掌握这里的分寸是时间和阅历的积累。”的确,在“美”的塑造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盆景艺术的路上,必须不断学习,积累才是王道。
在杭州首届女盆景师展览举办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遇到过一些盆景圈内或圈外的友人,他们在交谈中会时常流露出对女性做盆景的轻视,甚至于还有一些来自于女性朋友的负面声音,主要观点集中在:女性力量的局限、女性的技术专业性,以及普遮对女性学识、见识的低估。
这些观.东并非一人之见,乃是整个业内外社会意识的集体体现,这时女盆景师来说是一重困境.若要突破,需要更多理解和助力门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的一众领导关注到了女盆景人这个群体,突破万难举办了全世界范围内首个专为女盆景师打造的展览。这次展览给了我们女盆景人绝对的自信,让女性冲破世俗眼光站在了聚光灯下,令我更加坚定了立足盆景圈的想法。
盆景艺术是一种消遣、一件玩物、一份沉静,它应该,也必将会逐渐进入百性家。相较于盆景大师的精巧技艺,普通老百姓也可从自身审美,简单摆弄盆景植物。倘若盆景人愿燕力相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盆景技艺教授于百性,有朝一日盆景艺术就可变成全民艺术。这份普及不仅是盆景自身的突破,也将带动全民素养的提升,,整体审美情趣的提高,能让这个民族升华,
2019年末,苏州“本色”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父女盆景合展—“景自在·道无界”,创作者为史佩元、史诗。创作者一老一青,一父一女,风格一旧一新,一古典一现代,他们运用多元化、大格局的空间组合,把松、柏、花、果盆景,搭配旧家具、抽象画、观赏石以及古朴的茶席,创意布景,打造出了灵动的、清新的、古朴的室内场景,给了观者别样的感受。在这场会展中,凝聚的心意、诚意、爱意,令人动容。前人欣慰,后人敬畏,这就是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