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此论指出事物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自然规律,而《周易》中讨论得最多的也是对立因素的变易和统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意思是说万物背负着阴,怀抱着阳,阴阳二气相合而达到和谐。《老子》一书深入阐发较多的,也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先后相随”等对立统一哲理。
从《周易》和《老子》二书可知,审美形态的中和,即是对立因素的折中、调和、统一。它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质的交汇、融合,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汉以后中国社会极力推崇的儒家“中庸之道”的和谐美,其实准确地表述就是中和。儒家很多著作中涉及到中和,如《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达出来而都符合节度就叫做和。
儒家中和思想以申为基础,以和为用,强调过犹不及,中度合节。这正是为了化解冲突,在差异中寻求和谐。中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深,中国盆景这一造型艺术,更是形象地得以充分体现,其造型就是要中度合节,寻求和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法的统一。盆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要表现得恰到好处。下边举例作肤浅解读:
一、巧与拙
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巧与拙的融合,是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智慧。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是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所以老子以“拙”来表达。中国盆景的盘根错节、老干虬枝,以及白骨嶙岣酷似天然舍利,造就了艺术的“老境”和“天成”,就是老子称的“拙”。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称“天巧”,自然而然,看不出人为和匠气。浓重雕琢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只是小巧,是伪饰的巧。庄子也说:“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
中国高层次的盆景,无疑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但艺术家是顺应自然而施艺,不留斧凿痕迹,宛若天成,看不出低俗欲望的呈露,这就是“拙”,拙就是大巧,大巧若拙。拙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朴素.中国盆景就是要求做到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的大巧美。
二、刚与柔
盆景用的树种不同,叶的性状有别,或刚或柔,因此对枝干的处理也不同。叶刚硬者,干枝要柔顺弯曲:叶柔美者,干枝要刚劲扭转。如此,内外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感受。那么,为什么盆景刚柔相济就美呢7这是因为盆景艺术达到了刚与柔的和谐境界。
探究盆景刚柔的美学思想必须溯求它的本源。《周易》用大量篇幅阐述刚柔的和谐美,这里举一例说明。书中《成卦·象传》说:“咸,感也i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成,意思是交感,譬如阴柔阳刚二气上下交感互应、两相亲和。交感之时稳重自制又能欢快欣悦,就像男子以礼下求女子,所以亨通……观察交感现象,天地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周易》中刚柔美学的理念,长期以来在中国盆景得到充分体现,那种阳刚阴柔对立统一的刚柔相济,呈现出刚柔亲和美。中国盆景的亲和美可说是阴阳交感时“情”的融合,它已超越了盆景物象,是意境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隐与露
露在盆景中指可见之象,比如叶的充分展现,根盘及枝干变化美的部位显露等。盆景干枝有露的表现,也有隐的表现,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说艺术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中国山水、水旱、树木等各类盆景都注重隐的处理。比如树木盆景中、上部借助前后托枝(片)对干枝某些部位及盆景内部的某些方位作必要的遮掩,既要让人看出布局留枝的合理性,剪裁得当,又不能看得十分清楚:既显露干枝变化的最美处,又不能看清其余的全部。
枝干的隐与露,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形成有动感的朦胧美。中国盆景创造的朦胧物象,之所以美,从审美角度看,是距离产生美。那种朦胧状态,使人产生幻觉,营造出一种距离感,现出超凡绝俗的诗情画意,妙不可言,这就是中国盆景的含蓄蕴藉,象外之趣,景外之 景,引入遐想,令人销魂。
四、虚与实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对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融会贯通。中国各类盆景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名家作品对虚实作了精心恰当的处理,布局潇洒通透,有玲珑之妙,让盆景这一生命体的气场,就有了灵气流荡、往来的余地。试想艺术家界破虚实,创造盆景的实有,虚实并非仅作为实有存在的空间,而是实和虚二者之间,正因为有实,虚空世界才不落于无意义的顽空,空的意义因有实而彰显出来:正因为有空,实的世界才有生命吞吐的空间,有了气韵流荡的可能。
中国盆景虚实相生,非虚无以成实,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非实无以显空,实景生辉,方有空灵之美。中国盆景虚实相生,阴阳互相摩荡,构成一生命空间,通体皆灵,有景处是景,无景处皆成妙境。
以上作了有关盆景和谐美的几点概要阐述,尚有方圆、远近、高低、开合、疏密、聚散、枯荣、动静、形神等等,不一一赘述。不过,还应指出,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的特征是天人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人与天的和谐,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所特有的阴阳五行等观念,即是中和的生命观念、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
宇宙的节奏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中国盆景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刚一柔筹的流动节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说的“天人感应”。盆景创作要做到人与天(自然)的和谐,遵循天(自然)的规律进行艺术活动。比如,中国传统盆景注重天然舍利与整体和谐的表现,创出枯与荣的融合美,然而近年来部分人为舍利而舍利,把盆景通身做成舍利,刻意雕琢,弄巧成拙,严重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以致造成树桩死亡,这岂不是违背天‘意而受到惩罚吗?
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要求盆景达到整体均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审美活动中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不允许盆景有某个局部过于突出,使整体黯淡减色,更不允许有某个部分与整体格格不入,破坏整体的统一。
作为中国美学审美形态的中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而盆景艺术的创作必须符合一定的准则,必须中节合度,使之成为完美的艺术品。《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如果创作达到中和的境界,盆景艺术在天地间的位置就摆正了。
(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