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的苏州盆景风格,周瘦鹃认为:“苏州的盆景,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可是过去传统的风格,总是把树术扎成屏风式、扭结:式、顺风式和六台三托式等等,加工太多,很不自然,并且千篇一律,也显得呆板而缺少变化。”于是周瘦鹃开始匠心独运,在盆景创作过程中注入了新的思考,“自出心裁的创作”,由此开创了苏派盆景艺术的新局面。
周瘦鹃运用明代中叶苏州形成的“吴门画派”的画理,把从山间地头觅到的‘‘老树桩头”按照六分自然、四分人工的要求,采用“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盆景。制作的树木盆景主要“有‘听松图’、‘梅月图’、‘紫竹林’、‘竹林七贤’、‘枯木竹石’、‘放牧图’、‘孤山放鹤图’、‘枫林雅集图’、‘归樵图’、‘田家小景’、‘陶渊明松菊犹存’等,这些盆景,除了把各种树与竹作为主体外,再配以广东石湾与佛山制的陶质人物与亭、台、楼、阁、塔、船、桥梁、茅屋等小玩意,大小比例必须正确,才能算是盆景中的上品”:山水盆景主要“有‘桃花源’、‘观瀑图’、‘香雪海’、‘独秀峰’、‘赤壁夜游图’、‘欺乃归舟图’、‘严子陵钓台’、‘雁荡大龙湫’等,全用白端石、玛瑙石,和矾石、紫砂、白瓷等水盆来装置,并且也适当配以小树和石湾制的陶质人物、茅亭、船只、屋宇等等.瞧上去便更觉生动”。这些盆景佳作,清高古雅,耐人玩昧。深入生活,再攀高峰。
解放后,周瘦鹃返回苏州,重整故园,并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他在担任苏州市人民政府园林管理处顾问期间,经常和花匠、盆景工人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也时常和园林工人一起,到群山旷野挖掘古桩。周瘦鹃在深入体验生活中,心情舒畅了,技艺进步了,创作素材丰富了,其盆景艺术亦再攀高峰。
这一阶段,周瘦鹃的许多盆景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在结合“临摹”画本、“自出心裁”的创作手法后,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一次(约1957年春),他去枫桥农村视察,看见儿童悠闲牧牛的情景,使他联想到一幅两年前观赏过的由梁代高僧所画的手卷《风雨奔犊图》,顿时创作激情油然而生,很快便创作了一盆《放牧图》:在一只红色长方紫砂浅盆中。栽种一高一矮两株小榆树,盆画铺以青苔,配上几块山石,放置两个牧牛的摆件,整个画西安窜恬静,别有一番野趣。这件《放牧图》后经周瘦鹃的好友秦新东在保持周瘦鹃制作意趣和风格原貌的基础上重新布局,以马代牛,易名“饮马图”(见本期第5页)。
这一时候是周瘦鹃盆景创作的高峰期。据周瘦鹃之女周蔷回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紫兰小筑中的“盆景多达六百余盆,雅趣隽永、千姿百态,真可谓‘蔚-为大观’。其中,有猩红逗人的天竺子、冷香暗浮的梅柱:有仿沈石田的《鹤听琴图》、《放牧图》,还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品《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江山如此多娇》等等”。
周瘦鹃不仅制作盆景,而且根据自己经验所得撰写了《盆栽趣味》、《花前琐记》、《花前续记》、《花木丛中》、《拈花集》、《园艺杂谈》等盆景、园艺著作。其中,《盆栽趣味》一书,为继承和弘扬中国盆景艺术,形成苏州盆景地方特色和风格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何才能创作出盆景精品?周瘦鹃曾在《苏州盆景一席谈》一文中总结道:“凡是制作盆景的高手,必须胸有丘壑,腹有诗书,多看古今名画,才能制成一盆富有诗情画意的高品。”这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制作盆景的至理名言。
(本文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郑逸梅《郑逸梅选集》、谢孝思《周瘦鹃和他的盆景艺术》、周蔷《爱花总是为花痴——回忆父亲周瘦鹃》、李为民《“紫兰小筑”的回忆——纪念周瘦鹃诞生110周年》、崔晋余《愿君休薄闲花草——追怀周瘦鹃先生的盆景艺术》、邵忠《中国苏派盆景艺术》和周瘦鹃《花木丛中》、《拈花集》等文献;本文配图系周瘦鹃外孙、苏州盆景艺术家李为民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编辑/刘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