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专才多靠自学成才
“园林专业人才有个特点:多是靠爱好、悟性、钻研,自学成才。”市园林局局长李光说。
碧云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陈云胜,过去曾是一名司机。“总记得 30 年前,我开车路过十六潭公园(当时名为“十三潭公园”)时,曾立下志愿,要把这个公园好好改造改造!”
21 岁时,陈云胜进入咸安区林业局盆景公司,从此与园艺结缘。他特爱看书琢磨,种植技术、景观艺术、古建筑、城市规划甚至古典诗词,都一一涉猎。“他看过的书,可以摆满好几排书柜。”碧云公司总经理周新春这样介绍他的搭档。
经过多年自学钻研,如今梦想成真——十六潭公园真的在自己手中变成“白天鹅”了。
让陈云胜印象最深的,是保护十六潭公园二期的一棵古香樟。在规划中,它与停车场形成了一段高差,必须有一座挡土墙。“我们想把它处理成一个景观墙。”用什么材料呢?找来找去,在咸安一座村里找到一批废弃的青砖,运到公园里,砌成一片“古城墙”,上刻“香城赋”等诗文、绘画作品,为一垛普通的挡土墙赋予了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市园林局科研所,我们见到了黑黑瘦瘦的高峰。初中文化、年仅 25 岁的高峰,已是科研所一名园艺工程师,还带了 10 多个徒弟。
“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高峰初中毕业后,进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冯连生的盆景园,一边打工,一边拜师求艺,掌握了一手盆景制作的好手艺。21 岁时,成为咸安温泉城区绿化养护公司的修剪工。“小高很能动脑筋,把普通的灌木修剪得与别人不一样,特别好看。”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局长李光慧眼识才,将高峰调入市园林局科研所,给他开出底薪 3000 元,另有项目奖。
市园林局的会议室里,摆着高峰 10 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多半与他的爱好——盆景有关。“在我看来,路边的景观树,都像一盆盆放大的盆景,我是用雕琢盆景的眼光来修剪这些树。”
小高也有遗憾:“参加一次全国园林造型比赛时,一名外国人问我,你的作品叫什么名字?我答不上来。还是文化修养不够。”
园林呼唤复合型人才
说起园林绿化,人们常有误解:不就栽栽树,剪剪枝嘛! 现在可远远不止如此了。层次丰富、多姿多彩的绿化带,“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乔灌结合”的城市园林景观,更能让人心旷神怡。
虚与实、高与低、明与暗、动与静……这些过去常用在私家园林里的搭配学问,现在也进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渐成城市进步的标记。
“一名合格的园艺师要充分了解植物的习性,能熟练掌握的植物品种应不少于 1000 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博导陈龙清教授说,真正的城市园林大师,不仅需具备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还要全面掌握颜色搭配、群落配置等本领。
林学专业出身的周新春,对搭配的感受非常深刻。“‘两型社会’对城市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贵的植物、石材就一定好,如果善于取材,低成本的‘混搭’效果照样好。”
4 年前一次与业主的“争锋”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潜山森林公园的一处景区,因地形高低错落,需一批景观石来映衬。“最初业主想过用太湖石、沙棘石或灰纹石,都需外运。我们考察发现,就在潜山周边,有一批施工后废弃的山石,觉得效果应该不错。”
业主方听说后恨不得跳起来——档次太低了吧!争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同意试试看。千余吨的山石从潜山周围迅速运到现场。
最后,业主折服了——那肌理、纹路,可不就代表着潜山的自然风骨吗?一算造价,足足节约了三分之二。
不应寄望企业成学校 市园林局科研所所长刘涛,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上班这几年,书本知识用了不到一半,实践中的收获却有大半。” 扎实的理论加之丰富的实践,是中高级园林人才必备的素质。然而从咸宁市各园林企业了解到,目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才太少。
“我们要求并不高,有两三年工作经验就行,月薪也开到三四千元。可人才确实难求。”湖北桂乡建设集团园林绿化公司总经理陈国庆坦言,不希望公司成为那些只有理论知识的高校毕业生的培训班:“过去有教训,刚把一个学生培养出来,就跳槽走了。”
“这就给学校的教育体制提出要求——要重视园林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李光说。
不少高校已意识到这一点。湖北科技学院前不久刚获准开设园林专业,今年 9 月,第一批 30名本科生就将入学。“我们的培养目标很现实,就是瞄准园林绿地设计、施工以及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培养应用型科技工程人才。”湖北科技学院园林专业负责人张规富副教授介绍,学校已与咸宁市园林局、碧云公司、咸宁绿洲园林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学生每年必须参加 30 天至 40 天的实训,在宝贵的实践中激发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