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孔多 老面孔少 展会开幕前拿到参展商名单时,很是令人有些惊讶,一方面,有不少展商是第一次参加花展,特别是资材类展商,可以用“蜂拥而至”来形容;另一方面,传统盆花领域,如蝴蝶兰、红掌、凤梨企业参展数量明显减少。由此可见,去年以来突出表现的市场消费疲软仍在持续,盆花企业的压力不能小视。
以蝴蝶兰为例,虽然今年年宵“幸免于难”,但售价并不理想。由于种植基数太大,不少从业者仍对行业持悲观态度,参加展会的目的多是和同行交流,探讨今后的发展路径。与之相同的是草花行业,很多熟悉面孔缺席,一来是因为展会举办时间与“五·一”成品花出圃时间相冲突;同时折射出大环境不佳对行业影响之大。
“新面孔”多在盆器企业体现得十分明显,数量至少超过 20 家,其中有不少企业在行业中默默耕耘了 10 年以上,且有很多原来主攻出口业务。“出口转内销”,有国外市场愈发难做的原因;但国内市场对新花色、新外形及新材料的需求才是内在动力。惠州东慧新材料制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易建华表示,公司做国内业务可以和出口业务互补,而且国内对某些单品的定量很大,非常值得开拓。
而鲜切花领域,是在保证“老面孔”的同时,增加了不少新贸易商,他们希望把国外优质鲜切花更多地引入国内市场。但目前国内鲜切花领域,一方面存在“好产品没有好应用”的硬伤;另一方面,销售过于集中在节日期间,造成国外企业生产安排相对困难,因此除极少数品牌外,其他国外高品质鲜切花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此外,由于明显供过于求,诸如百合种球这一“老面孔”的低迷恐将持续。
小规格产品多 大规格产品少
人常说否极泰来,花卉行业经过去年的寒冬低谷后,如今不少企业已经有“一夜春风忽来,千树万树花开”的势头,这在小盆栽领域体现得十分明显——前有多肉植物风头一时无两,后有长寿花、丽格海棠、绿萝等在今春欣欣向荣,闭塞已久的面向家庭消费的通道似乎一下子打开了。北京飞天苑花卉销售中心销售经理孙慧敏告诉记者,今春以来,观叶小盆栽种苗完全不够卖,行情火爆到令他们自己都吃惊。
不过,个人消费的扩大目前或许仅仅是个开始。事实上,长期以来,育种商、种苗商、成品生产商、经销商这几个环节相对清晰和通畅,但从经销商到普通消费者的环节一直是单向和缺乏互动的,大多时候是不管消费者要不要,市场上就这几样东西。“个人消费者对花卉产品的消费是多元化的,对花卉购买环境也有要求,环境好,多花 10 元也愿意。”北京五洲翔远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邵远祥认为,花卉市场不应该只卖摊位,还应对商户的经营意识进行培训;而商户也应该和生产商多沟通交流,不仅要掌握相关花卉养护知识,还应该掌握一些前沿的花卉应用方法,以此来引导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会上,福州声春现代园艺有限公司带来了专门为多肉植物研发的仿石盆,这种针对市场需求做的调整很值得业内人士思考。什么是消费者需要的?除了日常供应外,新技术的使用,如花卉染色;新营销方式的选择,如电商,这些都是业内人士应该思考和发力的方向。
当然,花展期间有不少参展商表示,开发更为广阔的终端消费市场不能只依靠业内人士的努力,如何将行业外资源整合进来也值得思考。此次展会结束后,就有业界人士抱怨大众媒体在报道展会时缺乏专业人士引领,传递的信息不到位。因此,只有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行业组织及业内外媒体共同发力,花卉业的转型之路才能走得更为顺畅。
多元化经营多 单一化经营少 做竹芋种苗的开始销售盆栽月季、做种球的开始经营多肉植物、做观叶种苗的开始代理草炭和椰糠……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本次国际花展上看到很多,多元化经营成为此次花展参展企业的最大亮点之一。
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盆花企业经历了之前的低谷后,增加产品类型可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有国外育种资源的企业也想通过新品类的投放,抢占更多市场。特别是一些能够扦插繁殖的品种,如丽格海棠、舞春花、凤仙花等,并没有因为可能会遭到“盗版”而裹足不前,相反不少企业加大了推广力度。广州怡华园艺总经理周世良对盗版的看法是:“盗版的品牌也是我的品牌,等生产者体会到盗版差异时,他还是要到我这里来买。”
一个好现象是,这些企业推出的“非本行”产品,质量都非常出色,这也说明,多而精的线路是可行的。此次以竹芋种苗为主业的北京博众农业推出的盆栽微型月季受到业内人士的强烈关注,不少人都打听从哪里能买到苗。“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说明我们选的产品没问题。”博众农业负责人方杰如此说道,“但我们本着负责的态度,目前还只能销售成品,等到本地化栽培试验没有问题后,才会开始销售种苗。”
多元化还体现在经营方式上,特别是一些温室设备制造企业,不仅考虑产品销售,还变得更“接地气”。他们已从种植者的角度考虑温室改造,并为种植者提供统一的解决方案。针对企业一时负担不起的昂贵设备,诸如飞利浦这样的企业还与银行合作推出了融资方案,让企业能以分期付款方式来购买设备,以减轻企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