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上课用的教材《盆景学》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上课用的教材《盆景学》

日期:2018-09-13 21:22:13     浏览:91    
核心提示:周国梁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本是一名普通的绿化工人,却和盆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成为北京盆景艺术创新发展的领头人。如今,我
     周国梁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本是一名普通的绿化工人,却和盆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成为北京盆景艺术创新发展的领头人。如今,我们不仅能在国内外各项园艺盆景大赛中见到他的身影,还可以在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上课用的《盆景学》教材中找到他的名字。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延庆县的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见到了周国梁。当问起他为何搞起盆景时,他说这源于一次难忘的经历……  
    
      学艺:修行在个人 
      
      这虽然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但周国梁说起来仍记忆犹新。
      
      上世纪 80 年代初,北海公园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盆景展会,那时,盆景在北京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周国梁于是找人现攒了两盆,一盆是几棵月季丛植在一个盆里,另一盆是经过简单修剪的月季。但是南方选送的盆景就精致多了,让周国梁叫绝。通过那次展览,周国梁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北京自己的盆景来,于是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购买盆景书籍、学习盆景知识。周国梁的想法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支持,颐和园成立了盆景组,周国梁有幸成为组里的一员。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上课用的教材《盆景学》
      
       为了学习盆景的制作工艺,单位派周国梁去上海学艺三个月。那时,周国梁刚结婚,蜜月还没度完。
       
       但听到让他去学习盆景,高兴极了,怀着对盆景艺术的憧憬来到了上海。可是,一到植物园,负责的同志却给他发了一个搞卫生的清洁桶,周国梁心想,想学艺都得从搞卫生做起吧,那就搞吧。   
       
       一天、两天、三天……转眼两个月过去了,竟然没有人搭理他。眼看学习时间就要结束了,他再也坐不住了,找到植物园领导,领导终于同意让他和大名鼎鼎的汪彝鼎学习山水盆景的技法,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第一天上班,汪先生告诉他,站在旁边看一个星期。他又着急了,一共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怎么还要先看一个星期!汪先生在工作的时候不希望别人打搅,石头摆在什么地方,为何要这么布局,对没有任何盆景制作基础的周国梁来说什么也看不懂。
       
       第二天,周国梁又硬着头皮看了一天,等到第三天,周国梁终于看不下去了,趁汪先生不在,他拿起屋里的砂积石,按照自己的想法乱摆一气。汪先生看了,说他摆得一点章法也没有,不过从这天起,汪先生开始给他讲,山水盆景石头应该怎么摆,把制作盆景的章法一点一点地渗透给他。那时,周国梁对盆景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恨不得在这几天把所有东西都学会。于是,白天周国梁在汪先生的山水盆景组学习,中午休息的时候就去树桩组学习树桩盆景的制作技法。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这次学习时间很短,也只学了点皮毛,却给周国梁的盆景创作之路打下了基础。 
          
          创作:方向最重要    通过在上海的短暂学习,加上自己看书自学,周国梁很快悟出了一个道理:搞盆景创作必须植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化结合才是北方盆景发展的方向。  
          
         通过实践和探索,周国梁觉得,北京的气候比较干燥,发展山水盆景没有优势,想创出北京特色,只能从树桩盆景着手。   
         
          为了找到可以做盆景的素材,房山、怀柔、门头沟、密云,几乎北京周边所有的山区都留下过他的脚印。那时,他们开着一辆小面包车,来到郊区,一住就是几天,往往天还没亮就启程了。他们就像山民一样,背着一个小背篓,看见好的树桩赶紧放在里面,然后迅速下山假植起来,以免把辛辛苦苦挖来的树桩弄死。记得有一次,他和一位同伴到山上,发现一株五角枫老桩,从桩子来看像一只老鹰的翅膀,这个造型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
          
          周国梁迫不及待地把它挖了出来,竟然有 150 多斤,比周国梁还重。对于身材单薄的周国梁来说,背着这个 150 多斤的树桩走平地都费劲,何况要走七八里山路。刚开始还能招架得住,走了几里路后周国梁实在太累了,于是背着树桩靠在悬崖边的一块石头休息,没想到石头不结实掉下去了,差一点周国梁也掉下去,幸亏同伴拉了他一把,才捡回了一条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周国梁的探寻,终于发现了鹅耳枥、朴树、山楂、小叶榆等 10 多个适合制作树桩盆景的素材。树桩盆景的制作离不开蟠扎、造型,但这些素材都来之不易,为了提高利用率,周国梁先用铜丝作为替代材料,练习技术。一尺铜丝在他的手指间千万次缠绕、拿弯、造型,双手无数次地被扎破,结下了厚厚的老茧。 
 
    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学会容易学精难。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取得突破必须先积淀文化功底。为了学习盆景技法,周国梁每月都拿出几元工资购买专业书籍,他把别人看电视打牌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周国梁在创作上,并没有把南方的流派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而是根据北方的情况进行了选择性吸收。  
 
   周国梁不止一次地讲过,北京是六朝古都,北京的盆景一定要突出皇家特色,要与皇家园林结合起来,在风格上追求磅礴之气。他创作的《宫廷古桂》,就是取材于颐和园的宫廷桂花树。创作的时候,他只是把大的形状修剪出来,尽可能表现出这棵古树的苍劲,而没有在树枝的细节上多做处理,省去了蟠扎、造型等环节。这盆盆景在第二届全国盆景展上获得了一等奖。周国梁的作品得到了权威的认可,他也为北派盆景创出一条新路来。  
   
     发展:创新无止境    2002 年,为了适应园林行业的发展,颐和园在延庆县成立了花卉园艺研究所,周国梁出任所长。颐和园的古桂花是公园的一张名片,是皇家园林的代表,研究所成立之后,这批古桂花树就移交给了研究所养护。周国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仔细观察桂花的养护情况,通过科学实验,改善水质条件和肥料的成分配比,满足了古桂树的生长要求。在今年颐和园举办的“百年古桂香颐和”的活动中,周国梁培育出的古桂花能从 9 月一直开到 10 月 10 日,这也是一个创新。   
     
      周国梁说,颐和园有三代人养护桂花的经验,但是只停留在老方法上是不行的,在吸取老师傅经验的同时也要创新。如今颐和园中老祖宗留下的桂花有 72 棵,如果只是把这些老桩摆出去肯定是不行的,要想让它旧貌换新颜必须更新重新修剪。过去的方法是从侧枝开始修剪,而且只能在三分之一处进行,但是周国梁根据去南方取经的经验,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从主枝开始剪起,
而且还是在它的三分之二处,实践证明他的创新是成功的。 
 
   “被评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对于自己既是重要的荣誉,也是鞭策。”周国梁说。对于北京盆景的发展,周国梁认为,北京要发展乡土树种,更要在品种上创新。过去搞盆景寻找素材可以到山上去采挖,现在大家都提倡保护环境,因此北京要结合苗圃种植发展乡土树种。为此,周国梁一直在努力探索,他已经在北京延庆的基地里,培育出了丁香、探春、连翘、紫杉等十几个北京本地品种,并且已经开始尝试用这些素材制作盆景。 
 
标签: 北京盆景
>更多关于北京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