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在高校毕业季来临之际,记者深入本地高校采访发现,一个个鲜活而充满激情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创新创业在高校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
近4年来,设立于四川理工学院,由我市人才办批准命名的首个“自贡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将“创新基因”深植校园文化,成功培育孵化一批初创企业,注册成立公司和个体工商户共计89家,涌现出一批创业先进人物,他们的项目从前沿科技的3D打印,到现代农业和“互联网+”,个个亮眼。
90后男团创百万销售额
走进四川理工学院汇北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一间工作室,恐龙骨架、动漫人物造型,以及各类迷你小物,差点儿让人误以为是一间艺术工作室。这其实是“盒子三维打印工作室”的基地。工作室里一片繁忙,庄永杰和团队成员们一边调试着新设备,一边观察着外地一家企业订单物件的打印进度。
“我压根儿就没想到会创业!”23岁的大四学生庄永杰用这样一句话为此次采访开了个头。2013年,全国“双创”背景之下,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培训,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渐浓,在机械制造专业读大一的庄永杰和几个同学搬来一台从市场购买的3D打印机,成为了第二批入驻创业园的学生。
“我们在创业园安营扎寨了。还获得了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共计15000元。”庄永杰告诉记者,入驻创业园后,他们从代理市场上一款3D打印品牌机开始,逐渐深入了解了这个并不太成熟的行业。在销售百余台机器之后,大家发现市面产品设计制造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于是“自主研发”的念头萌发出来。
大二下学期,“盒子三维打印工作室”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样机诞生。喜欢在各种网络社区、贴吧讨论交流的这群“90后”,竟无意间收获了市场商机。
“在网上交流,我们大多探讨产品性能和技术领域问题,从没想到过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谁料到,技术领域的“朋友圈”分享,引来了需求者主动联系的订单。团队由此试着研发进入市场的商品。从设计到制造,从编程、组装,到调试,接连七八台订单机器的销售,让团队信心倍增。这时,每台3D打印机的售价已达4000余元。
进入市场,收到产品性能反馈,修改,再完善……就这样,在一年多时间里,庄永杰带领几个热血青年,通过不断摸索与创新,使工作室成长为一家专门从事3D打印设备研发生产和3D打印产品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设备针对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及个人爱好者市场。
线下与线上齐发力。其间,“盒子三维打印工作室”迎来了第一款机型在淘宝网上架,他们以“铸梦三维3D打印机”为网店命名,陆续收获到更多的订单。团队针对医疗、科研和特种3D打印机进行深入研究,其产品弥补了市场现有产品单一化等缺陷,逐渐得到国内外市场认可。截至目前,月销售量均超过20台,总计销售200余台,创造近百万元的销售额。其产品已远销港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
谈及创业体会,庄永杰有着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思维和更长远的眼光。在他看来,创业,不是做大家都能做的事情。“我想做的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引领行业水平的提升。或许目前还做不到,但未来总有一天能够做到!”
在由团中央等几部门联合开展的“寻访2016年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中,庄永杰进入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
校园楼顶汇聚“多肉海”
在四川理工学院汇北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二楼平台,楼顶那片正在叶插阶段的多肉植物培育园,已经成为许多“小清新”同学的神往之地。课余时间,一些女生会来看品种繁多的“肉肉”,流连忘返。
这片“多肉海”,是俱乐部里学生创业团队——自贡久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启的“现代农业”创业新征程。
霜之朝、黄丽、虹之玉、秋丽、白熊……来培育园忙活的团队主创者、化工系大三学生杨登宪,对眼前这些小盆景如数家珍。在两百余平方米的楼顶空地上,团队规划了叶插区、种植区、成品区以及养料区。整齐方正的格子种植区,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迎着太阳生长。
“珍珠盐、蛭石、粗沙、炭花,配土工作决定‘多肉’成活;防风棚适当挡一下;浇水的水管注意缠好,别漏水……”初夏的清晨,一群学生为着他们的创业目标,乐此不疲。与杨登宪并肩的,还有4名成员。眼前成千上万多肉叶片“叶插”,都出自于他们之手。三四个月以后,这些叶片便有望成株成型,进入市场销售。
早在高中时代,杨登宪就有一个创业梦。在成都市邛崃农村长大的他,从小就对种植花花草草有着兴趣,大一下学期,在俱乐部当助理的他,决定紧靠“现代农业”理念开启创业梦想。
杨登宪和几名同学在自贡市场进行一番调查发现,多肉植物受喜爱程度高,但市面上专门的多肉植物工艺品加工和生产商家很少。“原因有可能在于,土壤条件不适合,批量培育工作相对繁琐。”与此同时,杨登宪团队分析销售状况发现,校内销量其实并不高,学生购买力较低,每月两三千元的营业额,微不足道。
这样一来,杨登宪萌发了“突破一下”的想法。2016年底开始,团队招募20余名代理,与自贡消费市场的众多花店合作,局面渐渐打开。今年“五一”节前后两周时间,公司营业额攀升至近6000元,共计批发出2000余盆“多肉”。整月销量4000余盆,当月营业额达到了近9000元。
“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线上线下结合,未来发展多肉植物工艺品加工,建多肉造景公园”——这是杨登宪对未来发展的构想。
文艺女生打造“食堂外卖”
“食堂也送外卖啦!”今年3月,一张宣传海报出现在四川理工学院汇南校区多栋宿舍楼和食堂门口,吸引了进出就餐同学的注意。
大学食堂为何要抢滩外卖市场?这源自该校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学生杨淑君的一个创业构想。
两个月,总共接受订单3万余份——杨淑君对此数据的评价是“符合早期预想”。
驾校群、老乡群、水果配送群……2013年刚入学的杨淑君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漫不经心地在网上加了好多QQ群。她发现,这些群很不规范,群里信息的准确性有待考证,且对自己想获取的信息毫无针对性。“我想整合信息资源建一个线上服务平台,围绕校园生活服务开展O2O中介运营,为学生们筛选优质信息,向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服务便利。”
杨淑君没想到,不久以后,“互联网+校园服务”时代到来,这一构想命中校园需求。
“数码、种植、摄影、水果配送、便捷洗衣……衣食住行,把它们都装进平台里去,全面服务于学生校园生活!”设想虽好,可是,该怎样入手呢?杨淑君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她利用寒暑假来到成都、北京的校园考察,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和比赛,梳理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必须有一个切入点带动平台。”
杨淑君留心观察发现,大学校园的外卖订餐量越来越大。校外的外卖质量无法把关,大量外卖派送人员随意进出校园,给校园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注册公司和食堂联手送外卖”,一个大胆的想法从她的脑海里蹦了出来。于是,从2016年中期开始,杨淑君注册“自贡众一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与5个伙伴一起,以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经过曲折漫长细致的商业谈判,最终与后勤服务总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食堂外卖在校园还是个新鲜事,也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程,我们的运营还处在磨合期。”杨淑君谈道,“众一团队”还将通过外卖平台发现食堂文化,捕捉校园饮食文化,在公众号用推文形式向校园传播。在此期间,该平台为30名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我们的食堂外卖是否能在互联网+时代达到融合状态,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在杨淑君看来,校园创业,营利多少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创业梦给大家带来了价值,无愧于我的大学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