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美在形式
中国的盆景创作素材,这些自然物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与审美属性。这些属性直接影响着盆景美的创造,也就进一步影响着盆景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盆景制作时,不论是植物还是土石,材料的挑选都十分讲究,有非常严格的选择标准,最常能够听闻的便是“透、漏、瘦、效”,此为上等山石的选择标准。而植物方面也并非随意而为,一直以来也都有“七贤”、“四雅”和“四大家”等说法,对于形态上的严苛选择,也间接表明了中国盆景对材料的选择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既讲意境、重内涵,又喜欢将花木人格化。
盆景的形式之美也并不仅仅是指自然之形,还注重物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学特性。所谓自然之理,即在经营布局时讲究遵循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亦称之为师法自然,只有合理处理好各种制作素材之间的比例,才能使作品合乎自然法则,接引自然界中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展现出自然和谐之美,使作品给人以真正自然美的享受。
2.2美在创造
中国盆景艺术所讲的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学习与创作的蓝本,并不是死板固执地对自然进行抄袭,而是艺术家们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与情趣,艺术化地对自然进行重现。它所真正彰显的美学,是一种经过思想与精神而创造的美。创造的美是通过创造物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一花一叶,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美感,但那仅仅只是一些孤立的、简单的存在物的本身所具有的美。然而,当艺术家将这些素材以一定审美观念与艺术规律,通过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创造性结合,将其化为盆景艺术作品,也便创造了更高层次并具有丰富蕴含的美。
在这一过程中,在一定的思维引导下,不仅仅是引起树木、山石这些自然素材的简单的形态改变,同时融入创作者许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通过创造性劳动过程所最终得到的不只是物质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所以,盆景艺术的创作过程,本就是大自然的美的再现,也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和审美理想的实现,是一种创造性的美,或者说是一种美的创造。2.3美在意境
我国美学十分讲究含蓄和意境。意境不仅仅是中国诗词书画永恒的美学命题,中国盆景艺术美学也同样强调意境之美。受文化艺术与思想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盆景艺术在唐代之后强调的已不仅仅是与“人”有关,更强调与“我”有关,形式上的视觉美固然十分重要,但生命内涵的传达才是美学之根本。盆景是人类精神融合的造物,盆中栽植几株花草不叫盆景,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若盆中栽植,列几案间,殊为无谓,此与蟠桃双果相类。”
真正的盆景,是有灵魂、有意蕴的创作。各流派的盆景创作技巧五花八门,造型丰富多样。然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在那种种手段之外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牵引着,那就是创作者的灵心。只有有一颗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自然情嗦的灵心,才能穿过繁复的世俗与羁绊,穿过束缚与死板的规矩,为盆景赋予灵魂的力量。这样创造而出的盆景艺术,才能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比如对于山石盆景,置石的高低、远近,不仅要有一定合理的结构,还要参差错落,有藏有露,从而使观者产生在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有仿佛置身山中之感。再就树桩盆景而言,植物的处理也要藏露相宜,方能表现出草木深林,给人一种真山真水的深层体验。除此之外,中国盆景艺术也常常运用一些特殊手法来构建想表达的意境。比如借助自然材料本身的文化含义,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盆景意境;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构图形式创造意境;或借助作品命名与诗画来深化作品意境;甚至利用盆景之外的周边环境烘托作品意境。
在盆景制作时,有时也会使用一些配件来表达、渲染作品意境。如《考架徐事》中所写“盆植数竿,便生渭川之想”。盆景创作的最高美学理想就是境界营造。所谓境界,或称为意境,是中国千百年来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层次,也是盆景艺术所追求的。盆景虽小,意境无限,令人在方寸之间窥见整个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义。
2.4美在其“丑”
19世纪,国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增多,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盆景创作都感到十分不解,并将其称为“可怜的植物”,当时在他们的眼中,这些植物被扒皮扭杆,压缩到只有几英寸高,干枯的枝干上只有几片黄黄的叶子,而令他们更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人竟然认为这样的东西是美的,这与传统西方美学的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初见盆景的西人有这样的观点并不奇怪,直至今天,在中国仍然有一些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病态与丑态的观点,如中国画中的枯山瘦水、残荷枯枝等,都是一种病态的美学形式。
其实,中国盆景艺术所追求的并非病态与丑陋,而是生机勃勃的“活意”,其中包含中国人深沉的生命感受。准确地说,中国盆景所追求的应称之为古拙之意,这不是病与丑,而是要通过古拙来要表现事物真实的一面。正如前面所举近代西方对中国盆景之所见与感,中国盆景常常是挂着几片轻薄的叶芽,与古朴虫L曲的枝干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击感。枝越枯为好,叶柔嫩则更佳。几片叶是象征正在新生的生机,枯朽的枝干则蕴含着千年底蕴,古淡和秀润就这样完美地相结合,将当下的希望撒进历史的长河之中,从而寄托着人们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显现着中国人对生命的认知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