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友阳酷兄看后,向我提议能否拿掉上枝干改成一奇姿高格之相?思量审视之后,我采纳了此建议,果断去掉上枝部位及前面一小横枝,改后树高为48cm,景象顿变,其景清旷有致,高洁如画。干躯清瘦简约,桩姿端庄,树叶披拂,景象宁静致远,开阔空明,整体节奏转折顺势,展现了动静相宜的树姿,见图二。
瞧那山石上两个古儒知己登顶在约,品酒赋诗侃侃而谈,其乐融融仿佛已绝尘嚣喧哗,于盆盎中亦是画龙点晴之笔,应答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主题。时过三个月,总觉得该意境还未达到心中那点点脱俗而迥然高蹈之味,能不能制成一曲《高山流水》的高古佳境呢?能不能让该盆景兴到心随?真要是在咫尺内蕴藏心意,少不了一番经营考量。
时间过去半年,左看右看该树桩尚不老到,并且盆中气息没有体现出水之韵,又何言流水焉?萧士玮在其《湖山小记》中说到“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胳,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营卫者,精气也。为了使作品更洒脱淡雅,苍劲飘逸,便想到神枝丝雕之类的技艺,便在2007年9月中旬,着手将树干加工,拉丝后刷涂防腐防菌的石硫合剂三遍。那流泻激昂的丝雕线条,使原本纤瘦的干身得到苍茫老逸之姿,又意味着瀑水挂泉,悬流映空,锵然有声,触目可念一曲“高山流水”矣(见图三)。
盆景艺术应当是有意味的形式,她能唤起人们某种特殊的情感与体悟,又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感情。感动我们的不单是作品的形式,而是这些形式蕴含或传达的思想和信息。美好的形式不是对自然客体的模仿与填充、堆砌,而是作者伴随着对意象形式的情感把握而产生的内心兴奋的自然表露。在怡然自得之间,让欣赏者一同感受到弥漫着作者所表达的愉快心情,那美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为应征2007年10月份江西省第四届盆景展览,让作品彰显画意,营造深情韵味,便特别布置了此作品的展览效果(如图四),在景后挂上拙书“松风水月”字轴,使空间在纵向布局上拉伸到位,格调高远,并且极具视觉吸引力,让本来体量不大的作品顿觉亮眼,盆下配上薄而不规则形的犹如水纹似的板几,陪衬恰当,《高山流水》宛若荤绕在耳,余音未尽。
以上是我对一盆商品化盆景再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今亮相于大家,不足之处,还请诸君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