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 李云龙是走树石结合的路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 李云龙是走树石结合的路子

日期:2018-07-27 20:04:17     浏览:36    
核心提示: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李云龙走的是树石结合的路子,并创造出了“破石栽树”法,其中小树培养是灵魂,于是定向培养山水盆景和微型盆景用树也成了他的专研对象。但是李云龙始终坚定地认为解决山水盆景山石用树与微型盆景用树的问题,是山水盆景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树与石完美的结合,往往选取大自然当中一块近景,石为依托,树是灵魂,树是活着的艺术,简约而不简单,张扬而不造作。那么归根到底,时间才是盆景造化的试金石,小树培养造就了李云龙山水盆景和微型盆景的灿烂和辉煌。  
 2004年在泉州,李云龙的山水盆景作品《蓬莱仙境》受到盆景界人士的颇多青睐和嘉许。人们惊叹——那些依附在山石之间的“小老树”是如何栽植上去的?如此众多的老树呈横秋之态,游离在这大山的怀抱里,与白云为伍,听山泉歌唱,其境界高焉I其手笔大焉f甚至于今日,在广州举办的“201 5年国际盆景大会暨亚太盆景赏石大会”的盆景创作比赛现场,有人看到李云龙直接说:“李大师,《蓬莱仙境》l”李云龙曾坦言:“我觉得今后不可能再突破《蓬莱仙境》了……”。
 
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 李云龙是走树石结合的路子
然而在此之后其作品《秦淮楼阁满堂春》(2()1f)年上海“东沃杯”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盆景创作比赛金奖)、《山水人家》(2012年安康第八届中国盆景展金奖)、《秋·思》(2()13年金坛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金奖)、《山居图》( 2015年国际盆景大会暨亚太盆景赏石大会金奖)在五六年的时间里,连续斩获四个重量级大赛的金奖,无不令人叹服!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云龙在创作上以其所独有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创新之路,以其超凡脱俗的树与石的完美结合的技法在冲击着自己所追求的一个又一个高度。  


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 李云龙是走树石结合的路子

 
 本文谨就李云龙大师近几年来盆景作品的创作以及其作品自身所展示的影响力,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与大家共勉。 
  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李云龙走的是树石结合的路子,并创造出了“破石栽树”法,其中小树培养是灵魂,于是定向培养山水盆景和微型盆景用树也成了他的专研对象。笔者得知他从1985年开始扦插小苗,在摸索与实践中前行,遇到不少问题。诸如植物在山上成活的问题,树太的问题,如何把握树与石之间分寸的问题等等,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李云龙始终坚定地认为解决山水盆景山石用树与微型盆景用树的问题,是山水盆景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关键所在,而且必须走小苗扦插的道路。
 通过与大家和专家的交流,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三十年来,这些小老树在李云龙的手中,在他的精心呵护与造化中,已经越来越老,愈显功力,展露峥嵘。在时间的长河中,正是这些小老树陪伴着李云龙,相濡以沫,生生不息。李云龙常常感叹:“人生也就是这关键的几十年,我要让这些小树陪着我慢慢变老”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这些俨然若大自然之中的参天大树,在云龙的手中,年复一年,也在散发着的青春的光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品种的经过“死去活来”“摧残”的小老树,李云龙才能在树石结合的路子上迅疾地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

 
在山水盆景的创作上 李云龙是走树石结合的路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培养这些小树,李云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去变革。这也是对作者自身的锤炼与提升,作者自身的修养和技艺的升华,反过来又作用到对树的塑造上。小树培养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李云龙一步一个脚印求索的轨迹。“斑驳沧桑路,前进无休止”,李云龙用一生时间去努力、去追求山水盆景创作的新境界,也推动着中国盆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树与石完美的结合,往往选取大自然当中一块近景,石为依托,树是灵魂,树是活着的艺术,简约而不简单,张扬而不造作。那么归根到底,时间才是盆景造化的试金石,小树培养造就了李云龙山水盆景和微型盆景的灿烂和辉煌,这是毋庸置疑的。  
 2013年在金坛举行的“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上,李云龙的山石(岛屿式)丛林盆景作品《秋·思》荣获金奖。  
 《秋·思》是继山水盆景《蓬莱仙境》之后,又一件具有日寸代创新思想的作品。这件具有文人气息和风格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引起盆景界的高度注意。文章评论见诸报端,胡运骅主席曾在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的现场与赵庆泉大师戏称说:“赵大师,李云龙的丛林式盆景和你的不一样。”  
 高干丛林与石头完美结合而融为一体的理念,在李云龙的思想中已不是酝酿和摸索了一年两年的事,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自然必不可少。树和石头,二者缺一不可。如《秋·思》的用树,数十棵高干金边女贞,在李云龙的手里,经过了十几年的撕劈、剥蚀、扭拉的锤炼,时至今日,它们已经形成斑驳陆离、沧桑老辣的姿态。
虽然恰似高树昂然耸立,但这些经过了大自然与时间历练的小树已经今非昔比,它们在人为的造化中愈显英雄本色。再者,石头的选用,《秋·思》的用石是一块山东当地产石灰岩,云龙谓之日济南青石。笔者以为,选石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得和石头有缘份,不然你碰不到它。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也。
当然你得有眼光,“胸中自有百万山”,才能在选石时做到得心应手,因材施艺,然后才能做到“立意在先”。胡运骅主席在李云龙的“山水人家”视察时,曾见到这块石头,当时这块石头已经做好了,胡主席看了之后,感到这种形式非常新颖,有创新思想,问能不能做起来带去参展?云龙回答“能”。胡主席走后,第二天云龙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创作完成了这件闻名遐迩的《秋·思》。傅抱石说:“画家应把自己(人)和造化(天)浑然融解,无所谓我,也无所谓造化,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运之于笔,这既是画。至于人物、松石、山水……俱不过是这种变化中一种不同的遗留。”
其实,《秋·思》是李云龙这么多年追求高干丛林造化的又一具体的思想体现。究其原因,还是树与石有机结合的问题,能达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能表现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淡泊而不失清丽,豁达中透出静谧之气,“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觉扑面而来。那位站在水边背手而立的思者,或许在思想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礼仪之邦的历历往事吧。应该说,《秋·思》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秋·思》以其简约、飘逸、苍古、隽秀的风格而卓立于当今盆坛。    (未完待续)
 
>更多关于李云龙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更多关于山水盆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