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耀我追求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谢荣耀我追求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

日期:2018-07-24 19:11:15     浏览:15    
核心提示:盆景或追求闲情逸致,或追求雅俗共赏,或追求技艺修炼,或追求发展创新,如此等等。无疑这些都是盆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但除以上之外,我还希望追求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
 谢荣耀 文/图  岭南盆景  7月9日
 
 
柳浪闻莺 (Warblers In The Willow Trees)
纯音乐 - 广东音乐(双碟装)
 
 
盆景或追求闲情逸致,或追求雅俗共赏,或追求技艺修炼,或追求发展创新,如此等等。无疑这些都是盆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但除以上之外,我还希望追求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
 
何为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树相通,二是情景共融。我把它作为自己从事盆景创作实践和艺术探索的目标,也是自己在不断提高技艺和创新的同时,不懈追求和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

 
谢荣耀:我追求盆景艺术的相通共融
 
首先是人树相通。所谓人树相通,就是盆景创作者与他创作的树桩(或其它创作对象)相互沟通,相互融洽,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即诗画等艺术创作中物我同化、物我两忘的境界。它是艺术创作中作者在构思进入最微妙的阶段,凝思之极,达到主体与客体融合一致的结果。其产生的作品必然是形神俱备,不露人工痕迹。
 
这种状态,经常出现在名家的艺术创作和作品之中。如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敬亭独坐》诗,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通过写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对坐,默默相看,虽不发一语而达到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心灵相通。诗人把山人格化了,他自己也成为山的精神性格的组成部分,而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融为一体。(图1、2)
   
          
 
好的盆景艺术创作同样需要这种物我同化、物我两忘的状态。我追求的人树相通,就是力求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它不仅出现在盆景创作的构思阶段,而且还贯穿于盆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
 
我自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找到一棵自己觉得满意的盆景树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往往对着它久久凝视,细细品味,苦苦构思。有时看得多想得多了,二者之间自然产生一种默契和共鸣,心中也就有了它日后将变成的模样。我想这也是一种人树相通的状态吧。过去画家下笔前的胸有成竹,以及郑板桥的“日间挥就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大概也是这样一种境界。
 
在后来的盆景成形和欣赏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这种人树相通的状态。如你视盆景为知己,给与了它足够的关爱和心血,它也会视你为诤友,为你奉献出一切,给你喜悦,给你欢乐,与你分享,与你相通。每当工作之余,我喜欢呆在家里天台小小的盆景园中,或浇水施肥,或剪枝摘叶,看着一盆盆自己亲手栽培的盆景,那种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有时对着作品痴痴的看上半天,真有“相看两不厌”,“不知我是谁”的感觉。这时,没有了尘嚣,没有了世俗,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浮躁,余下的只有盆景中的我和我心中的盆景。正如我在创作及欣赏《南岭古道春风》自己这件榕树盆景作品时,借用了两句诗:“不闻世上风波险,但见壶中日月长”,把其中的“壶中”改为“盆中”,就是当时这种状态的形象写照。(图3、4)
 
 
 
再就是情景共融。
所谓情景共融,就是盆景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赋于盆中的景物,借景抒情,托树言志,而达到景在盆内而情溢盆外,也即是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与前者人树相通密切关联,是前者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髓——天人合一,体现在古典文艺创作时,具体表现为情景共融,而且由此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情景共融是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理论,以情景共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还是以李白的诗歌为例。他的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通过写静夜的月光,寄托了诗人那种强烈的思乡情感。诗人久别故乡,当夜深人静,看到反射地上的月光,故乡的往事突然涌上心头,恍如历历在目,思乡的感情给强烈拨动了。诗的前半部分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半部分是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时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融洽。
 
盆景作为一门艺术也要追求这种至高的境界。为追求这种境界,我在从事盆景创作的实践中,经常从文学艺术特别是古典诗词里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并从中得到艺术的启发和借鉴。如我创作《故乡的榕树》这盆作品(图5)。
 
 
 
树胚不大,但头根发达,树形矮壮,且下托较低,是创作古榕型矮仔大树的胚材。我从黄河浪散文《故乡的榕树》(图6)中得到启发,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游子浓浓的思乡情结及自己对乡村生活和纯朴民风的向往。作品整体给人根深蒂固,基稳厚重,沧桑古朴的感觉。它如故乡村头的榕树,历经风雨,岁月的流逝在它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它阅尽古今,见证了多少世事的变迁和人间的悲欢离合!它开枝散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它铁骨柔肠,记挂着远在他乡的游子,张开双臂随时迎接他们的归来!这就是我力图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我追求盆景的情景共融,还体现在力求使盆景作品反映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是一个人的经历及世界观决定的,也是形成个人性格的关键因素。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深深打上作者的个性烙印。这样的作品,除自己与作品产生共鸣外,还能打动别人。我在创作《屈曲莫道无远志》这盆作品时(图7),就有意识的把自己的这种态度和追求融入树景之中。
 
 
 
该作品树身中部形成对折死曲,不是盆景的常规形态。我调动自己的人生及盆景创作经验,因材施艺顺势设计枝托布局和树势走向。树形虽低矮屈曲,却不失蓬勃生气和顽强进取。为此,我还专门为它赋诗一首:“高处不如低处暖,上山容易下山难。莫道屈曲无远志,顺势而为品自高”。这时,情与景已共融一体,人与作品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它暨是作品的神韵所在,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图8)
 
 
 
 
盆景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从起初的怡情养性,到技艺传承发展,再到人树相通共融,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本文原刊于《花木盆景》杂志2011年10期,稍作整理)
 
标签: 谢荣耀盆景
>更多关于谢荣耀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