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CPAA 中国盆景赏石 7月2日
文章来源:《中国盆景赏石》2018年4-5月号卷首语
所在专辑: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成立30年回顾专辑
出版日期:2018年5月10日
文、图:苏放
雄关漫道真如铁。
2018年,开启了中国现代盆景的下半场。也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的下半场。这个下半场开始的时候我心里想起的就是毛泽东的这句话。
人的一生很短暂又很漫长,很精彩又很焦虑。精彩的时刻总是转瞬即逝,而追求的困难和过程却总是如此漫长又充满焦灼。而每次当新的太阳升起的时候,你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它,会再次发现:面临的依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
改变世界是人类的本能。
我上期的卷首语写了篇《中国现代盆景的上半场》,那么中国盆景的下半场将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六个字:全民化、全球化。
全民化指的是中国盆景文化和产品的拥有和普及程度在中国达到了家家户户像拥有手机和冰箱那样的日用品的普及度。
全球化指的是有一天全世界的盆景爱好者所学习的盆景文化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的。
实现这六个字容易么?我觉得又容易又不容易,人口基数、人口红利,是目前中国各行各业发展成世界第一的大基石。全中国只拿出500万个家庭每个家庭 , 每年买一盆单价100元的小微盆景,年总量是多少钱?5个亿!一个年销售额5个亿的企业上市交易后股票市值多少?至少 25个亿!一个每年都能产生 25 个亿的市值的行业你觉得成不了世界第一么?
但是我又觉得一定不容易。
首先说全民化。
盆景的高贵可以从诞生于皇宫这么高逼格的环境和场合里一窥其貌。盆景的平民化也可以从淘宝京东上15元一盆的价格上窥见其价值链低端产品的廉价特征。但最大的问题是:它并不是当今人类生活的日常必需品。它可以是1000万一盆的奢侈品,它也可以是卖给别人时原主人像嫁了姑娘一样心疼得掉眼泪的爱的结晶;它也可以是死了一盆随手就扔掉的“小东西”,它也可以是不为人知的被长期边缘化的小商品。它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的存在形态和价值如此多种多样和不统一,以至于在盆景诞生了1300年之后,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依然还是会把盆景放到园艺植物的类别里面。有的人还会说:不就是一盆小树么?卖100万一棵?疯啦?跟一盆花有区别么?甚至还有的人会问:什么是盆景?盆景虽发源于中国,但13亿多中国人特别是北上广深大城市里有几个家庭拥有盆景?这样的普及程度你怎么指望中国政府像日本那样,国家给盆景展品发个“总理”奖或国家的各驻外使馆拿出钱财来赞助各国的盆景展?可能么?
在日本,虽不能说盆景家家有,但BonSAI 这个词在日本的普及度跟日本料理的距离并不大。且几十年前日本政府官员就知道用“总理大臣奖”这样的奖项去向全世界推广日本的国家文化名片之一——“日本盆栽”。我觉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种向全球的推广能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和达到这样的普及程度,基本上就可以称得上是接近全民化了。但这个过程,日本用了近百年。
对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来说,2018年以前的30年,它完成了品牌创建,建立了中国鼎——中国盆景国家大展、中国尊——中国盆景收藏家藏品国家大展、中国爵——中国盆景作家国家大赛三个分别定位于盆景、收藏家、盆景作家的国家一级大(展)赛后,作为一个在中国集体和个人会员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唯一的国家一级盆景行业协会,和中国现代盆景一起,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上半场。
30 年了,我们协会和全中国所有其他兄弟盆景协会们加在一起做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后,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盆景的“全民化”这三个字离我们的距离还有多远?
还很远。
但我们已看到了未来的光来自何处。
再谈全球化:这仨字解释起来也很简单:现在哪个国家不使用舍利干、神枝的概念和技术?就连盆景的发源国——中国现在要想成为世界第一,超越目标对手的国家还是日本。除了中国,几乎全世界的盆景人起步时学的都是日本盆栽,第一个启蒙盆景作品都是日本盆景。什么叫全球化?这就是。
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什么含义?其实讲的就是中国要开始走全球化的路了。
2018的博鳌论坛上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这段话,讲的其实就是全球化和开放创新这两件事。
我觉得中国盆景的“全民化”对标的是一个国家战略扛起大旗、全民推动并身体力行的努力程度的问题,一个与时间相关的问题。而全球化则是一个与文化征服力相关的问题。
要想实现中国盆景的全民化和全球化目标,从大处上说,首先国家层面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面大旗扛起来,中国政府要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层面来认识盆景文化艺术对于这个古老国家的伟大价值。制定出举国体制的像重视足球那样的力度的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的国家盆景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方面把盆景当做中国的国家文化名片在国内扶持发展并向全球推广。而从中盆协这样的专业行业协会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推动全国盆景人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但当代中国盆景,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当今的世界舞台,一个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世界各地的大船,在历经风雨中,在世世代代的更替和改换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下一代人虽然总是感谢历史先人前辈,但是他们接下来一定会有新的梦想和作为,而大部分这样的作为经常是以变革甚至反叛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仔细想一想,中国早年的第一个“投机倒把”的“坏分子”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偷偷摸摸地“犯了第一次法”,从此中国的市场经济便一发而不可收。而中国现在所有的改革开放的结果,哪一个不是先从貌似“违法”的“特区”实验开始?在中国,哪一个“特区”的推出不是对先前的政策体制的背叛?一个这么大的国家都能做到如此创新改革,而有的人做一棵小小的树时,却反而变得战战兢兢,不越雷池一步。大国之风在哪里?创新精神在哪里?“高于自然”在哪里?!
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一个矛盾论点——特里芬悖论。由于当时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地位,各国大量储备美元,导致美国大量印钞,而印钞导致美元贬值和出口逆差,这与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要求美国保持长期贸易顺差国地位互相矛盾形成一个悖论。人们管这个悖论叫特里芬悖论。这个悖论跟中国盆景的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问题很像。谈创新必先谈继承,谈继承就不能越雷池一步, 戴个紧箍咒,连口气儿都喘不上来,哪儿还能有独立的艺术思考?
中国盆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特里芬悖论么?如果不是,为什么总是有人把继承和创新如此对立起来?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动,世界上有不能改的规矩么?我就是不明白一件事:盆景界的怪现象之一——讨论干什么之前先说好什么是不能干的,看到戴着紧箍咒趴在地上爬都爬不动的怪现状,你就知道全世界那些俗气逼人的“作品”是从哪儿来的了。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就是表象。“无”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超现实的形而上的世界。我所理解的创新正是产生于这样的高于现象的非象形世界。“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口号不应该成为一件“皇帝的新衣”,而应该成为中国盆景人身体力行的创新指南。抓不住“无”的本质老是在“有”的门口绕圈圈,盆景不做得俗气逼人才怪!
不错,老子还曾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这里的“自然”说的可不是俗人们喜爱逼真模拟的一花一草,而是万物归于一的世界本质。
我一直想提一个问题:什么叫“高于自然”?一个盆景做出来在自然界能看到雷同的翻版景象,自然界有的它也有,自然界没有的它也没有,或者把大自然的画面像照相一样复制下来,这叫“高于自然”么?这是老子嘴里的“道法自然”的含义么?
的确,世界上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但现今能流行于全球的各种文明和文化都不是那种一味被动地固守特征的文化,相反,都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更倾斜于“推陈出新”的文化。这些文化往往都是为人类理想开创新的普世价值的文化。普世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都公认的意思。
拿毕加索来说吧,为什么毕加索的画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价格第一?是因为他画得多逼真或继承了西班牙的民族文化么?显然不是,而在于他为全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看世界的方法,他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的缔造者。他只继承了如何使用画笔的一个画家的技法基础,但使用的,却是他自己开创的一套全新的艺术思维体系。
中国盆景文化继承的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里”而不是“表”。灵魂在内,万物归一。
中国现代盆景的下半场的关键是处理好传统盆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的中国盆景界我看到了一种把继承和创新对立起来的苗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没有创新的继承是没有未来的继承!中国盆景同样需要用创新作品开发出自己的一整套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这么多年,我一直喜欢跟那些总是希望改变这个“无聊的世界”的人在一起。原因是
跟他们谈话特别有意思。盆景不仅是一棵树,也是一个人的修为。但你要把它看成个赚钱工具,它就只能是个赚钱工具。你把它当成国家文化来看待,他就是一张国家文化的好名片。你把它当艺术来对待,它的层次之高不亚于人类现存的任何艺术品类。
中国盆景文化要向全世界推广,靠什么推广?我认为要靠超越日本盆景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和技术创新。这里的重点是创新两个字。我也很欣喜地看到中国盆景人一直在努力地前进中。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里这样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改变世界首先要战胜自己。要有革自己的命的勇气。
中国现代盆景的下半场,必将也必须从自我革新开始!
毛泽东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以此言献给当代的中国盆景的下半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