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鹃盆景艺术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其博学广识,他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还广泛了解、研究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盆景艺术;其次,周瘦鹃的个人经历坎坷多折。
他的这些学识与阅历的丰富,以及醉心于盆景的生活状态,能够使人从其盆景作品中感受到个人心性的流露。周瘦鹃的盆景作品取材丰富,“取法乎上”,提出“画意入盆”的理论,模仿古人山水画意,借以营造心中的自然。
周瘦鹃的盆景艺术承袭自宋代发展而来的盆景艺术。
宋代多出奇石盆玩,“可登几案”,是文人志趣之故。当时已有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而这两种盆景组合的形式后来被周瘦鹃所发展,种类和形式更为丰富。元代称盆景为“些子景”,盆景形式比前代并无突出特色,但此时候盆景中对于文人画意的引入,为之后盆景的制作和衡量标准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明代,民间广泛制作盆景,文人们不止于制作、赏玩,更将制盆景之经验著书刊行。明代的盆景明确强调“画意”,提出以历代名画家,如郭熙、刘松年、马远、夏圭、盛子昭、倪瓒等笔下景致作比的盆景为佳品。这是周瘦鹃盆景艺术理论“画意入盆”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代盆景艺术发展臻于极致,继续发扬了以“画意”种盆取景的方法,材料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花器的选用亦颇为讲究。常用材料更是分门别类,归纳详尽。此外,树木盆景在清代除了种子栽培,还发展出自荒野挖掘树桩来制作盆景的先例。周瘦鹃就有一树桩盆景名为“绿梅鹤舞”。
民国时候受战乱影响,承自明清的盆景艺术遭到破坏,而周瘦鹃就成长于这个时代。当时,周瘦鹃潜心专研盆景艺术,效法古人,提出“画意入盆”的理论,并成立名为“含英社”的盆景艺术交流组织③,
使盆景艺术得以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周瘦鹃的支持使其盆景艺术创作以及苏派盆景得以更好地发展,并延续到今天。
回首周瘦鹃的盆景艺术创作,其独创之处正是在于以符合古人“画意”的山石花木仿制盆景,并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盆景产生“画意”。这点是理解周瘦鹃盆景艺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