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盆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近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盆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日期:2018-01-14 23:14:04     作者:唐吉青    浏览:1    
核心提示:例如规则式盆景,对于自然式盆景,它是以“新”的面貌问世的,在中国盆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进的作用。规则式盆景无论形式还是技法都值得作为文化遗产去借鉴和保护,由于长期积淀,陈陈相因,由新向旧转化,所以,自然式盆景又蕴含着对规则式的突破和发展。
 ■湖北武汉 唐吉青

人与人不同,所以才有个人风格:一民族与民族不一样,所以才有民族特色;时代与时代不同,因此才有时代精神。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青铜器上都铸造出“日日新、旬日新、新又新”的字符。创新,要与时俱进。

     艺术从远古向现代走来,是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得以发展的,因此可以说,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讨论盆景的创新,内容是丰富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把握——我们探讨的盆景创新是中国盆景艺术的创新。 

近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盆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创新要立足于“创”,创不仅要在艺术领域中去开垦拓荒,寻找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而且还要挖掘自己的未知领域。为此,“创”需要不断地观察、学习、总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是艰苦、艰难而又艰辛的。 

    “新”是相对“旧”而言的,旧是新的母体,新起步于旧,是在旧的基础上发展或突破。新的积淀,回归于旧,并蕴含着再次的发展或突破。所以,新与旧是相互依存、循环交替、运动转化、永不止息的矛盾双方。

     例如规则式盆景,对于自然式盆景,它是以“新”的面貌问世的,在中国盆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进的作用。规则式盆景无论形式还是技法都值得作为文化遗产去借鉴和保护,由于长期积淀,陈陈相因,由新向旧转化,所以,自然式盆景又蕴含着对规则式的突破和发展。

     传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中的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讨论盆景艺术的创新,必然地将“传承”的问题凸显出来。创新与传承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创新是开拓进取,传承是积累沉淀。传承与创新相比较,好像显得保守或落后,但它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创新。盆景艺术只有创新才能前进与发展,然而离开了传承与积淀的支撑,”新”往往无法得到承认。创新中的粗糙要在传承中得以打磨、调整和修复,创新中的精粹也要在传承中得到巩固、提炼与充实。所以说,传承是创新的起点或基础,创新是对传承的发展或突破,传承又是对创新的归纳和积累,继而再度创新。二者之间,循环往复,推动艺术不断发展。

     例如树石盆景,溯本求源,至少在唐代就是非常普及的盆景形式。无论是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盆景(如图1),还是吴道子的弟子卢楞伽在《六尊者像册》(如图2)中描绘的盆景,都能证明这个论断的成立。树石翁景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创新,凝聚着开拓者的智慧与才能,在岁月中不断地打磨和积淀,千百年一路走来,创造出极具中国盆景特色、丰富多彩的树石结构形式。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盆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新的树石盆景作品不断问世,如贺淦荪先生的《风在吼》、《海风吹拂五千年》、《西风烈》,赵庆泉先生的《八骏图》、《樵归图》、《古木清池》,冯连生先生的《南国牧歌》、《我家就在岸上住》、《赤壁春晓》,梁玉庆先生的《幽林诗话》、《二老观瀑》、《山村小景》,刘传刚先生的《弄潮》、《天涯劲风》和雨林式系列的树石盆景作品,张夷先生的砚式系列作品,庞燮庭先生的《迟到的春天》(如图3)、《阳春白雪》(如图4)等等,即使将这些树石盆景置于历史的时空中去考察,既经得起艺术上各个方面上的推敲,也能看到盆景艺术时代前进的步伐,更令人清晰地体会到树石盆景的传承与创新在盆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脉相承。当然,这里所列举的作品难免挂一漏万,各地创新的树石盆景作品层出不穷,常常令人为之一振,击节称赞! 

    创新要知道去建设什么,发展什么,坚持什么,传承什么。没有理由的创新,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盆景艺术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方方面面的、多层次的。如盆景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用材与盆盎、几座,养护管理与病害处理,陈列与展览……诸多课题都存在着研究探讨的空间。所以加强盆景艺术创新精神是对盆景人的要求与期待。

 例如电动工具在盆景造型中的使用,对土壤、肥料、防病防腐等等方面,科学的发展支撑着盆景技术上的创新,给盆景艺术的发展,无论在普及还是提高上都带来了勃勃生机。没有技术含量的艺术品是不可能达到艺术精品高度的,为此,可以说是技术支持着盆景艺术的发展。但是,技术只是盆景艺术创作中克服化解各种矛盾、达到创作目的的手段,没有艺术目的,或者说没有创作思想的技术只能是一门手艺。 

    一景二盆三几座,盆景艺术的三元素,与以前比较,在发展和创新方面也有充分的表现。例如韩学年先生《适者》(如图5)、《退耕还林地回春》(如图6)的景、盆、座的创新意识都表现得比较充分。《适者》的景表现的是南国院墙上生长的古榕,院墙在盆景中作为艺术形象是没有先例的,在作品中的表现本身就是创新之举。 

院墙与古榕的结构传承了附石盆景与壁挂盆景的表现方法,将盆隐藏于院墙之后,其座的运用,也颇为别致,用“条石”来托起院墙显得合情合理。《退耕还林地回春》之景用木麻黄小苗,以表现茂密的具有青春美的树苗丛林,盆却用钢化玻璃,以其光滑无沿来延伸视野,扩晨了联想空间,用木板为座,在景、盆、座三元素中都有求新求变的追求。

 黄明山先生的作品《出》(如图7),是一件极具写意精神的作品,树木的造型,飘枝用长长的一根横线,转折回头,与树梢左右顾盼。用一卵形破口花瓶为盆,借以表现“破壳而出”的意蕴。座用一块方形的大理石,堆以黄沙以固定卵形花瓶,也在景、盆、座上作出了可喜的突破。创新看来好像是形式上的突破,实质上是需要表现新的内容引起形式上的突变,而新的形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新的内容,并且能在传承和积淀上做到一脉相承,那么,创新的盆景作品才能是成功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喜爱的。 

近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盆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刘传刚先生的雨林式盆景(如图8),是多次在热带雨林中师法造化以后,创作出来的一种盆景形式。在盆景艺术中,丛林、森林都有可以借鉴的范例,唯有雨林,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海外也很少有人表现。艺术的创新,往往是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去摸索、去探讨、去实践。他在对热带雨林的考察中,体会到“争”是雨林植物的最大的特点,故尔在卧干、曲干的桩坯上突出大量的直线,通过对树上的丛林造型,来表现心中对雨林的体会。 

 

   传承与创新之间仿佛有个比例,传承的因素愈少,愈会让人感到新奇,同时能接受的人愈少:反之,创新的因素愈少,让人感到很传统,被接受的人愈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是千百年精华的积淀,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欣赏人群。再者,新不等于美,更不等于好,所以有人说“创新是灵魂上的冒险”,指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艺术如果没有传承就没有了过去和历史,但如果没有了创新就失去了活力与生命。为此,有多少人在艺术上去“冒险”,在各自的领域中去发展和开拓。从艺术发展史来看,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艺术的前进和发展,艺术史也只能记住创新的作品,这也正是创新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要扶持作者在盆景艺术中的创新探索之路,要给予善意的引导、真诚的帮助和热忱的鼓励,使创新在盆景艺术的领域中成为风气,这对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我们讨论盆景芝术的创新,首先要符合盆景艺术的规律,要尊重盆景艺术生命性的特征。实际上在盆景艺术的创作中,新只是手段,“真、善、美”才是目的,新要为美服务的,如果创新不能符合审美上的要求,或者在“新”中的树木植物难以存活,那么是没有意义的、徒劳的。不能经受时间检验的盆景作品,不符合“真、善、美”的艺术品则是失败的作品。只有符合审美尺度的“新”才是盆景艺术需要的创新。 

 

   每个民族都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尺度,并由此去创造和衡量自己的艺术品。而中国的审美尺度融汇了中国思想史上的无数精华,是一种纯东方辩证思维存在。例如一和二,在中国先哲看来,不仅仅是数字,奇数或偶数,而上升为对立统一规律,推进到事物本质的属性,分析出事物的可分性和合成性,可演变性和根本性。先哲们认为:天下事,不外一而二,二而一,一便是二,二便是一。推演出一为乾、二为坤,一为阳、二为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联想到太阳与月亮、白天与黑夜、夏季与冬季、烈火与洪水、男人与女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一与二。

 

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思维演化为中国美学,左右和规范了中国艺术发展方向,成为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审美尺度,成就了中国盆景艺术的特色。例如《赵庆泉盆景艺术》在“盆景的艺术表现”一章中,总结了“主次分清、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粗中有细、刚柔互济、顾盼呼应、轻重相衡、情景交融”。又如贺淦荪先生在《论盆景艺术造型》一文中,将中国盆景造型的共性规律总结为:“有天有地、虚实相生、盈亏相得、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合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奇正相存、巧拙并用、刚柔并济、雄秀结合、张弛互用、藏露有法、高下相称、大小相比、长短相较、曲直相存、远近相适、直伏相间、浓淡相和、冷暖互补、繁简互用、主宾相从、争让不紊、顾盼有情”,以达到“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情景交融、情质一致”的艺术境界。这些看似当代的总结,它们却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这些辩证对立统一的审美规律,在盆景艺术创新中,是中国盆景艺术风格、作风和气派的根本保证。 

 

   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气吞寰宇的胸襟。海外盆栽和中国盆景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且主张学习、借鉴海外盆栽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特别要虚心学习他们先进的养护管理和树木造型技术,以丰富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但是学习和借鉴绝不是照搬和照抄,我们不能把模仿当为时髦,更不能以牺牲自己的民族特色为代价。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存在价值的必要条件。

 

探讨盆景的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盆景艺术创新不可忽视的首要条件。中国盆景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五千年来光辉灿烂文化浸润中的延续和发展,流淌着中国哲学、美学、艺术的血脉,经过岁月的洗礼,直到现在,凝聚了多少有识之士的聪明才智、多少有志老的呕心沥血,他们在传承和创造的崎岖坎坷的盆景艺术道路上攀登,给我们留下丰厚的艺术宝藏。中国盆景的艺术特色不仅需要在传承中发扬,更是我们今天创新的起点。只有坚持中国盆景艺术特色,才是我们现在讨论创新的意义所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盆景中的诗情画意显然是中国盆景艺术的特色。诗情之情、画意之意,都是指的主体精神。中国人认为情和意是人的内宇宙,是几乎包括由社会到个体的整个精神现象,是人性、理性、意志道德、伦理等等。诗情画意中的“情意”,是盆景作品中树、石等艺术形象传达出来的。它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外化,“情意”是盆景艺术的灵魂。  

 

  中国艺术体系的写意性成为了规律性的审美经验,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艺术创新的动力,是作者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气度,是中国艺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写意精神在中国各艺术领域中,如音乐、诗词、书画、戏曲等等,都有充分的表现。例如在戏曲舞台上,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千军万马,几个程式动作可以下山、上船。

近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盆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盆景艺术中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离开了写意性的表现是困难的。写意精神造就了中国盆景重神韵、重意境,不以再现客观世界为唯一目的,摆脱了对自然被动模仿的羁绊。既外师造化,在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去会意、立意、炼意,又中得心源,在盆景作品中追求意象、意趣和意境的表达。中国艺术体系的写意精神是中国盆景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盆景创作中题名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作者或师法造化的缘起,或中得心源的激发,或审桩相石的启示,或创作过程的提炼。题名一旦产生,盆景作品中的构图布局、造型设置、配盆配座,都围绕其刻画、制作和选择,这足以证明它在创作中的重要性。题名是解读盆景作品的重要依据,是欣赏艺术形象、破译创作目的,诠释意象、意趣、意境的纽带,因此,它还是创作者对欣赏者的尊重。题名是中国盆景艺术特色,“创新”不要把中国盆景题名的特色弄丢了,只有坚持自己的艺术特色,才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中国盆景中的小小摆件,也是中国盆景极具特色的造型元素,不能因为海外盆栽中没有摆件而轻视它,或取消它。在盆景作品中设置摆件,可以确定景物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让欣赏者感受到盆景中的景致可望、可游、可居的意趣。摆件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人类在自然中活动留下的痕迹,或比拟、象征某些情节,或渲染气氛,现代摆件能体现时代气息。中国盆景中的摆件设置,往往紧扣作品的立意,构成了“景”的有机部分。摆件在中国盆景创新之中应该大有用武之地。

 

    人与人不同,所以才有个人风格;民族与民族不一样,所以才有民族特色:时代与时代不同,因此才有时代精神。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青铜器上都铸造出“日日新、旬日新、新又新”的字符。创新,要与时俱进。我们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艺术创造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在传承中去发扬创新精神,去开拓、创造盆景艺术的新天地。

 
更多>盆景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