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创新是盆景界一个永恒的 主题,也是难题。
中国盆景从起源、形成、进展、盛 衰到复兴,新旧交替已走过了一千多 年的历程。明年,第七届世界盆景友 好联盟大会将在我国举行。因而,盆 景创新的话题就更为突出地摆在我 们面前。对于盆景的创新,好多名师 名人已做了深刻的诠释,为了与同仁 志士交流互动,本人也想谈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盆景要创新,首先耍弄清楚,为 什么要创新?笔者认为:创新是盆景 进步的灵魂,是盆景发展的不竭动 力,也是盆景永葆生机的源泉,离开 创新,中国盆景将是死水一潭。其次 要弄清楚,什么叫创新?对于盆景创。 新应该从辩证的哲学观点去分析。
“新”与“旧”是对立的,又是可以转化“ 的。如贺淦荪大师的《海风吹拂五千 年》,用的树是旧的,石头也是旧的,但通过他的创新,古树、礁石、高楼、 海湾,一幅崭新的香港回归图出现 了。创新不能偏离实际而编造,必须 符合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一件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作品,不是异想天开的构思,也不是合弃传统的创新,它是艺术家用心灵、智慧、学识、功力、修养凝结成的结晶。
对于创新的作品,我们也应该有个正确的看待,不要迷信,不要认为它高不可攀,关键是标准。据说,有一次全国盆景展览会,专设了“创新奖”,评了几十个奖项,就是没一个人得创新奖。难道真的是没有创新作品吗?不是的,关键是我们带的是慧眼还是拙眼。
盆景为什么要创新?怎样才算创新?把这两个问题基本搞清了,盆景创新的问题就好谈的多了。
盆景要创新,首先要具备“四心”即好奇心、兴趣心、质疑心、探索心。有了好奇心,创新意识就能长出萌芽;有了兴趣心,创新思维就充满了营养。潘仲连大师为什么能创作出像《刘松年笔意》(见图1)、《化险为夷》、《窥谷》等如此之多的感人新作?除了他博览群书,文学艺术修养丰富高深以外,最初的动因,还是好奇心与兴趣心。
潘大师上世纪50年代就在杭州园林局机关办公室任秘书工作,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一份相当了不得的工作,但有一次,他在《人民画报》上看到了他人的盆景照片时,心中溅起了惊奇的浪花,盆景作品牢牢地占据了他的心灵,他决然放弃了办公室的舒适工作,一头扎进了局属基层杭州花圃专n研究盆景去了。
其次,要有质疑心和探索心。有了质疑心和探索心,行动有举措,创作有方法。如扬州盆景的艺术特色是“一寸三弯、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层次分明、严整平稳、薄如云片,并富有诗意。”
按理说,扬州盆景已经够美够新了,但是,赵庆泉先生却对传统盆景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徐晓白教授的指导下,冲破了扬州盆景艺人的地方特色,创作出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水早盆景。他创作的《烟波图》、《饮马图》、《垂钓图》等作品如诗如画,独树一帜,《古木清池》(见图2)更是可圈可点,该作品采用水旱盆景形式,以数株大小不一的榔榆、龟纹石和浅口水盆为主要材料,在布局上主树临水,最为突出,配树则顺从呼应,坡岸高低起伏,水岸线曲直蜿蜒,整个作品多样又统一,将水畔古树的自然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盆景创新不仅需要“四心”,而且还要做到“三学习”。
一、向国外学习。特别是科学养护管理技术的学习。现在我们盆景养护管理技术科技含量低,凭经验行事,很多优秀作品成型之时就是死亡之日。日本的盆景几代相传依旧生机勃勃,他们的养护管理技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的栽培基质,不用园土,而用经消毒的粗细砂砾,既无菌,又保肥透水;在肥料使用上,不用有机肥,而是根据树种配比复合有机肥或辅以腐熟饼块,无菌全方位供肥;在翻盆上,不凭经验翻盆换土,而是年年翻盆换土,促进根冠新陈代谢,确保基质无菌且保肥透水;在浇水上不仅要土面浇水,而且要根据季节进行适度叶面喷水,保持树冠叶面润亮:在病虫害防治上,不是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而是无病防病,无虫防虫。日本盆景植株健壮,生机盎然,其奥秘就在其中,非常值得一学。
二、向名师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名师的慧眼。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觋出美来。”《刘松年笔意》我看原创作品不下十余次,虽知道它的美,却无论如何也看不懂它是如何创作而成的。直到《潘仲连盆景艺术》一书出版,看了制作图解之后才恍然大悟!其次,我们还要学习名师严谨的创作作风。
也许行内人都见过《海风吹拂五千年》的盆景作品,贺淦荪先生为了创作一盆庆祝香港回归的新作,他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看香港歌曲联播,挑选一棵深受伤痕姿态曲折而挺拔的主树,也花了十分的精力,选石又先后挑选了六处才找到符舍依题选材要求的石头,至于意境的构思那就更为绞尽脑汁,最后,一盆反映香港回归盛世的创意盆景才问世。
一大一小两棵对节白蜡,屹立在海边礁石上,迎风飘舞而轻扬,香港大厦紧靠祖国大地,牢不可破。让海风作证吧J它受过劫难,还存在满身伤痕的过去,但又展现挺拔而不屈不饶的现在雄姿,并从微风飘扬中显露回归祖国后无限美好的远景。还有《秋思》、《我们走在大路上》、《西风烈》等作品的创作,也是如此的严谨,可学可敬啊!
三、向名品学习。大家还记得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会上,有一件《横琴野趣》(见图3)的盆景,是广州流花西苑选送的。按常人看,此作品好像很一般,从树的基部看,树根无爪也无块;从主干看,不似根也不是干;从村枝上看,不像鸡爪和鹿角,倒像柴禾一丛丛。笔者能够感受到它的美,但看不出里面的深刻内涵。幸亏刘永辉先生对它的精彩点评,他说:“该作品的立意是通过形象的‘横琴野趣’来表现中国人特有的尚乐思想,之所以说它立意高,是因为它既具有极其厚重的人文积淀,又具有哲学上的指导意义。”
在作品自身超越上,他又说出了三次超越:“第一次以‘不似’超越‘似’,走向特定的情趣;第二次是以简约超越特定的情趣,走向有限‘象外’:第三次是以丰富的内涵,超越有限的‘象外’,走向‘来之无穷’。”经过刘先生这么一点拨,笔者才有所感悟。《横琴野趣》的成功之处,从形象上讲,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不似”超越了“似”,与齐白石老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吻合。从意境上讲,该作品超越了象外,达到了来之无穷,似古琴还是似盆景,观者可以自由想象。你认为是琴,那主干横置就是琴,枝枝节节就是跳动的音符,整体布局就似流淌着的音乐。
你说是树,它根干枝叶齐全,比例正常,位置自然,虽不像平原上的树,也不像悬崖上的树,可怎么看它也是一棵树。这不仅是一件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的金奖作品,更是一件成功的新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像《刘松年笔意》、《海风吹拂五千年》、《西风烈》、《古木清池》、《向天涯》等精品盆景,在创新上,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盆景创新也难也易,只要我们中国盆景人求真务实、淡泊名利、创新求精,中国盆景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