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文的山水盆景《沂蒙颂》荣获中华瑰宝奖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张宪文的山水盆景《沂蒙颂》荣获中华瑰宝奖

日期:2017-12-11 17:30:13     浏览:47    
核心提示:张先生于1976年结缘盆景,他学习百家,无师自通。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展,屡获嘉奖,如曾于第七届、第八届中国盆景展上连续荣获金奖,在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上,其送展的山水盆景《沂蒙颂》荣获“中华瑰宝奖”。

张宪文与他的山水盆景《沂蒙颂》

 

■山东滕州 王宝林 

 

    台湾《盆栽世界》去年第二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载了张宪文先生山水盆景《沂蒙颂》。配文这样写到“中国味浓厚的大型盆景:景观气势佳,附石制作的素材是一般的杂木树种,而非想象中的松柏”。这短短的文字,是对张先生山水盆景的赞许与认可。虽杂木风格,乃松柏品质。 

 

   张宪文,1951年生,山东省滕州市人,山东盆景艺术大师,祖籍兰陵(原临沂苍山)。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枣庄市树石盆景协会会长。张先生于1976年结缘盆景,他学习百家,无师自通。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展,屡获嘉奖,如曾于第七届、第八届中国盆景展上连续荣获金奖,在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上,其送展的山水盆景《沂蒙颂》荣获“中华瑰宝奖”。

 

    《沂蒙颂》体现了张先生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是对桑梓的记忆,也是对故乡情感的丝丝流露。幼年时家乡的萧疏山林,淳朴的山村生活,沂蒙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亦或是一种铭记。

张宪文的山水盆景《沂蒙颂》荣获中华瑰宝奖

 

    沂蒙山是沂水山脉的两个支系,属临沂市,指的是沂山、沂水和蒙山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沂蒙山地貌类型多样,北部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冲击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养生天堂”而闻名,横亘数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险、奥、幽、旷、奇、雄、秀于一体。蜿蜒的沂河如镶嵌的玉带,纵贯全镜,充满灵气,南部临郯苍平原,沃野万顷,稻花飘香。 

 

   《沂蒙颂》集怪石奇树于一体,高50cm,浓缩在长120cm、宽80cm的长方形大理石盆中。该作品是张先生继金奖作品《岱宗烟霞》之后又一树石结合的完美范例,是先题后作,意在笔先的作品。章法布局上注重虚实相映,藏露结合,聚散有节,留白亦景。客体服务主体,主体兼顾客体,主客迎合主题,“飘逸不可以废沉雄,疏散不可以无气骨”的理念,写意与夸张并用,多元交织使用共存等手法。该作集北国粗犷风光与南国的流水风韵于一体,钟灵毓秀,仪态万方,树石浑然,婉如天成。

 

    尽阅《沂蒙颂》,有亲临其境之感。当从主景坡脚处登临此山时,习习凉风,扑面而来,随着脚步的迈进,推移的大山徐徐进入眼帘。那一抹如绿的块块巨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又如同一张张宣纸,等待着文人墨客来书写沂蒙人民感天动地的诗篇。在无限想象之中登上顶峰,俯瞰群山,一览众山小,脚下的潺潺流水,在树木植被的遮掩下,如云似烟流经远方…    纵观《沂蒙颂》创作特色,笔者以为在用石、植树、点缀等方面,都彰显个性。 

 

   《沂蒙颂》用石。石是山水盆景创作的骨架和主体,也是表露意境的载体平台,是作者表现和塑造愿景的基础,是丰富感情的体现。因此石是重中之重。石相同、色相近、纹相连、脉相通是优秀山体的关键。虽用石制作,但却是山。《沂蒙颂》用石是当地产龟纹石。龟纹石结构丰富,纹理清晰。精细处花纹斑斓,簇团锦锦、玲珑可爱,粗放处如狂草绘画,纵横驰骋,内涵深远,更能表现大自然风情。作品主客分明,结构严谨,相辅相承。三分之二处被山涧清流一分为二,使平静的山脉动意连绵,主景是一块形体较大的龟纹石,自然完美变换丰富,着地稳健,一石如同一山,视觉效果佳。尽管峰嶂起伏变化不大,但次景遥相呼映,加之坡脚点石恰如其分,整体山势骨架尽在视觉之中。

 

    《沂蒙颂》用树。山的形体确定之后,树则是作品的灵魂。山有树才有生机。北宋诗人黄庭坚“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树木长风烟”的诗句,不仅是对友人学问之博、宜于弟子成才的称赞,也是对树木成才年功的缩写。用杂木类树种表现松柏风格是《沂蒙颂》的特色。密集植树,散点布树体现了疏而跑马、密不透风的制作理念。树虽多而不繁杂,树梢大而不遮山,使人感到自然就在身边,愉悦情不自禁。《沂蒙颂》的用树,米叶冬青与六月雪交替使用。通常米叶冬青较粗l士老气,枝叶圆润,根爪裸露,有老树横秋之感。

 

而六月雪婀娜多娇,纤小可爱,可以作为小树林或局部使用或点缀,可趋于完善景观深度与美感,使之相得益彰,和谐共生。如何用杂木类树种在造型上使之趋于松柏的味道、张先生煞费苦心,他运用疏密有致,点线相连的手法,在主景中稳中求动,在次景中动中求稳,制造出远看苍山叠翠,郁郁葱葱的感觉:近观则树树之间交待清楚,互为依托,各取所需。姿态处理上,或张扬个性,或跌宕起伏.浑厚与飘逸同在,潇洒与古拙并存。树的特色,大小树苍老而旺盛,生机一片。尤其张先生在树的修剪上,独树一帜,注重边幅而不拘谨边幅,注重整体树形,而不剪剪至透,总给人自然逼真的感觉,这也验证了天道酬勤的理念。  

 

  《沂蒙颂》辅助材料品件的点缀上也称得一个特色。一件完整的作品,如一意追求大而广之,而忽略小节,那也不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小件小物也能传神。后周宰相王溥咏牡丹诗“枣花至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能作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此诗认为枣花桑叶貌不惊人,但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牡丹虽硕大美艳,但花期过后,花枝空荡。这里借牡丹来讽刺那些徒有其美,华而不实的人。诗文措辞精当,意味深长。而《沂蒙颂》不仅注重了整体大局,亦在意点滴与细化上。如一片青苔,一棵小草,一个配件等,都力求得体,不草革了事。

 

   《沂蒙颂》创作中挣脱了为艺术而艺术,为布景而布景的公式化创作桎梏,颠覆了“光石盆景”山缝植树,工艺化点缀,有山无树,大山小树,近景无小树的羁绊。《沂蒙颂》用神来之笔描写呼唤清新自然,蓬勃向上,青山绿水,万灵竞秀的真实创作理念。

 

    谈及山水盆景今后发展的方向,张先生说坚持民族特色,不因季节而更替,不因名利而沉浮,爱我大好河山,表现自然风貌,这是盆景人之本。彰显个性,表现创新,学习他人之精华,不衔尾相随之身后,这是方向。努力学习画理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向身边的一草一木学习,这是直观的学习方法。山水画毕竟是绘画,没有生命力,它与活的立体的盆景不是一个概念,有相似不同属,且绘画的技法与盆景的制作手法千差万别,截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异口同声地一味追求绘画理念,而我们借鉴的是绘画的意境写内涵。  

 

  《沂蒙颂》毕竟是一件新作,成熟度有待日月汗水来完善,笔者以为次景用石稍碎,树偏高偏大,夸张有过,有树赘山之感。但《沂蒙颂》仍不失为一件优秀作品,他给人启示颇多,给人的联想也多。

 

    回顾张先生的山水盆景,给人的记忆,那就是青山绿水真实自然。张先生胸中装着犬山名川,心中有大山名川。如果说《岱宗烟霞》是他大山系列作品的起点,那么《沂蒙颂》则是他创作途中的一个标枰。我们期待张先生大山系列作品不断出现,那将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标签: 山水盆景
>更多关于山水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