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源于中国,源于中国文化,传至今日,在中国盆景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潘仲连先生。潘老非但是产生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盆景大家,更是坚持中国盆景的民族特色和引领中国盆景不断发展的一面旗帜。潘老以其金色年华和高德造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盆景技艺成就了它美好的艺术人生。
潘老以其崇尚自然、追求诗情画意为特色,以高干合栽、高位出枝为主要创作手法而饮誉中外。他作为浙江盆景独特风格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盆景历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盆景事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让我们怀着对潘仲连先生崇高的敬意,共同学习先生的做人之道和盆景艺术精神,探讨中国盆景艺术文化的真谛,树立盆景起源国的盆景文化自信、民族风格自信,寻求或导读中国盆景发展的方向,为一个盆景大国正在务实迈向世界盆景强国的步伐中,为实现“中国盆景梦”而努力。
潘仲连大师对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贡献,在中国盆景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为我们树立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潘仲连先生于1932年出生在浙江省新昌县镜屏乡田前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里。因家贫,少读书,1956年他经人介绍到杭州园林系统工作,后调到局机关。有一次他看到《人民画报》上的美术盆景照片,使他心中一阵惊喜,一见倾心。于是,他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机关办公室工作,毅然”投笔从艺”,去了杭州基层盆景园,开始了他长达60年盆景创作生涯的辉煌。
潘仲连大师在《写在扬州盛会前夕》中所阐述的中国盆景的民族本色应该是“雍容闲雅,清刚中和”和呼吁“民胞物与”,这八个字和一个呼吁,更是香象绝流的总结了中国盆景民族的本色和应该持有的立场,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髓。
烟雨秋色下的西湖,如一幅自然油画,美得令人窒息。今日的郭庄,不仅景色宜人,更是诗情画意。11月16日,我们在杭州西子湖畔首举了潘仲连盆景艺术研讨会暨新书首发仪式,为全国盆景爱好者提供了向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潘仲连先生学习交流的机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浙江风景园林学会盆景艺术分会、浙江省花卉协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
研讨会邀请的嘉宾,有来自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领导、有来自与潘老多年同舟共济的中盆会负责人、有来自相濡以沫的浙江园林老前辈,有来自中国盆景界浙江周边的相好与弟子,有来自为筹办研讨会的杭州盆景协会的组委会成员,有来自潘老钦点的盆景朋友: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潘仲连先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杨忠全先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盆景协会(BCI)中国地区委员会副主席李克文先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先生
浙江省花卉协会会长邢最荣先生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局局长李慧敏女士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施奠东先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盆景协会联盟主席张小宝先生
国际盆景协会(BCI)中国地区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监委会委员陆明珍女士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BCI国际盆景大师史佩元先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刘传刚先生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荣庆先生、黄敖训先生、沈柏平先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秘书长张先觉先生
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夏宜平先生
浙江大学教授、原浙江林学院院长刘茂春先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导李树华先生
园林专家张延惠女士、钟勇芳先生、吴宝莲女士和孙晓萍女士
浙江、上海园林园艺部门的章滨森先生、王娟女士、唐建平先生、王恩先生和浙江盆景艺术大师代表、青年盆景工作者代表以及《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总编刘芳林女士、《花木盆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苏定先生等新闻媒体共81人。
研讨会自始至终在庄重和一片祥和的氛围中进行。与会代表竞相发言,气氛热烈。
李克文先生主持研讨会并代表陈昌理事长宣读了贺词。贺词赞扬潘老长期对盆景艺术执着追求,严于律已、淡泊名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中国,为一个德高望重的盆景艺术大师举办研讨会还是第一次,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这是振兴盆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艺术形式的需要。此次研讨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将产生深远影响。
研讨会按序由唐宇力先生、李慧敏女士、杨忠全先生、胡运骅先生、施奠东先生、赵庆泉先生、陆明珍女士、刘传刚先生、刘茂春先生、夏国余先生、张延惠女士、李树华先生等发自肺腑的表达了大家对潘老的品德与艺术修养的敬重,回顾潘老长达60多年的盆景创作生涯中,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和事迹,并记忆犹新的回顾潘老的教诲,赞颂潘老为中国盆景的发展在理论和技艺上所作出的贡献,展望中国盆景艺术发展的美好未来。
胡运骅先生首先回顾了在与潘老共事长达40多年的盆景生涯中,潘老为心爱的盆景艺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可歌事迹,高度赞扬了潘老在中国盆景发展中的崇高地位,确立了潘老对中国盆景发展在理论和技艺上做出的具有里程碑的贡献。
杨忠全先生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对潘老盆景艺术研讨会的意义和对中国盆景发展方向作了重要发言。他发言道:
杭州是历史名城,文化艺术古都,处处充满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气息和韵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山情水意,千百年来都是文人墨客心灵的归宿,滋润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盆景特别是浙江盆景更是得益于这片肥沃的土地的滋养。浙江盆景在中国盆景界有很高的的艺术地位和重要的影响力。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在进行文化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磬的名家大师,牢记使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1、我们如何把握国家复兴的时机,做好盆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盆景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的特色的艺术门类,代表了中国文人传统的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目标,盆景艺术的精髓在于讲求诗境、画境,追求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因此在继承好创新上,一定要求扎根于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秉持我们固有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结合时代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在材料、盆器、技法立意上不断创新,借国家快速发展的东风,把盆景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2、盆景艺术如何创新与保护
任何艺术形式都必须通过不断创作才能发展,也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盆景艺术更是这样,盆景艺术追求的是艺术高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我们首先要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师法自然。因此,我们在创作中要创作与保护相结合,要有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能一味求大,求古朴雄壮,更应该醉心于创新过程的艺术享受,精神表现,技艺创新和心灵和合与回归。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创作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3、盆景人的担当
中国盆景艺术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发展传承到现在,文明应该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把传统盆景文化、艺术、技艺传承下去,把中国盆景推向世界。中国盆景近代以来,在当代盆景人的不懈努力下,在世界盆景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和地位,我们现在虽然是盆景大国,但还不是盆景强国,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在吸取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不断进行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只有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摒弃门派偏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审美情趣的完整创新理论体系,才可能支撑盆景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盆景强国的梦。我们不能满足于做几件好作品,获得了多少奖项,我们更应该放眼于未来,象潘老这样的一代盆景艺术家一样,兢兢业业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当代盆景人的担当。
浙江盆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具艺术风格的特点,在推动中国盆景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浙江盆景界也出了许多大师和名家高手,这次盆景研讨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通过交流和学习,必将把浙江盆景推向新的高潮,为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是为会员服务的平台,我们的宗旨是:服务政府、服务地方、服务会员。我希望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今后要团结更为广泛的盆景界人士,加强盆景艺术的理论研究,加强盆景艺术的创新发展研究,加强盆景艺术界的人才培养,加强盆景艺术界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兄弟省、盆景协会的联系,把中国的盆景事业发扬光大。
施奠东先生是中国园林的老前辈,与潘老共处多年,感情至深。他发言道:
潘老祖籍浙江新昌,那是一片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那里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潘老孩童时代的清贫,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毅力,他长时间对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眷念,日后对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潘老的文艺素养很高,博览群书,他的作品都能出入书卷,熔文入景,景而文心。潘老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他的盆景作品讲究构图立意,章法严谨,意在笔先。在因树立意的同时,重视因意选材,定向选材。由于他神游山川,胸有丘壑,技艺娴熟,艺术功底扎实。在创作盆景中能化平庸为神奇,能冲出藩篱,追求风骨和气韵。潘老的作品没有矫揉造作的甜俗匠气,作品气势恢弘、骨力纵横轩昂、直中寓曲、刚健劲道、外柔内刚,潇洒如行云流水,稳健如中流砥柱,极富阳刚之气,是当代浙江乃至中国盆景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潘老作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一生善于学习实践,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盆景理论,他将中国文学、美学、绘画、哲学、历史、和盆景艺术融会贯通,汪菊渊院士曾赞誉说:“如此纵横立论,为国内所仅见”。
赵庆泉先生与潘老在长期的盆景艺术交往中,留下了很多的书信来往。赵庆泉先生对潘老坚持民族盆景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的真知灼见,非常值得我们融会贯通,认真领会。 他以“我对潘仲连盆景艺术的认识”为题发言道:
我以为潘仲连老师对盆景艺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盆景民族性的追求及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潘老主张“在盆景技艺交流上,应提倡普世性,在艺术风格上仍应注重民族性,”“我国盆景不宜过分热衷于枯味,枯荣相济,要以荣为主”。“我们今天在接受东洋盆栽技艺反馈,鄙意以为我们首先要学的是:日本同行善于吸纳他国长处,化为己有,又善于消化、创意,正是我们首先要向他们学习的长处。”
多年以来,潘仲连老师在盆景艺术民族性的道路上一直孜孜探求,他提倡以中华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坚持创作的民族性,追求盆景艺术的“五气”,即“清刚之气、蓬勃之气、东方书卷气、时代气息、原始气息”,并“以高干式或合栽式为基调,讲求自然动态,注意节奏力度”。所有这些思想,在他的《刘松年笔意》、《一介匹夫》、《岿然》等许多作品中均有充分的表现。
潘仲连老师的盆景艺术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人传统,师法自然,摒弃匠气,追求作品的文化内涵。在这方面,他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如“刚柔相济,柔是陪衬;荣枯关系,荣是主体;动静关系,通常动势也只宜作为安详和谐境界的适度调剂,”又如“寓巧于拙,直中寓曲,外柔内刚”等等,他将这些见解运用到盆景中,创作出许多富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中国盆景以具有深远意境为最高标准,所谓意境,即不仅在作品中表现出美的景色,更要借景抒情,引发起观赏者的无穷联想。这就要求盆景作者要胸有丘壑,腹有诗书,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潘仲连老师亦堪称榜样。
他青少年时候在浙东的文化沃土中度过,以后又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生活,工作半个多世纪。多年来勤苦学习,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功底,从而在盆景艺术创作中游刃有余。
潘仲连老师崇尚阳刚之美,追求豪放雄浑的风格,反对刻意求曲。他将盆景与书法作类比,由书法延伸到盆景,在盆景造型上讲究线条的节奏韵律和力度,如《黑旋风》、《窥谷》、《苍松轩翥》、《泰岱风骨》等作品,直中寓曲,刚柔相济,将自然界松柏的挺拔、雄浑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潘仲连老师认为,“作品如果没有自家面貌,也就说不上是中国盆景”,“形不成自己个性的作品,绝不是真正的艺术品”。艺术最忌雷同,作品的个性愈鲜明,其吸引力就愈强烈。现代人更是注重个性化,程式化、千人一面的作品已越来越不受欢迎。在创作中,要充分发扬个人特色,将作者“自己”渗透进作品,达到见作品如见其人。
世界盆景的发展风起云涌,进步很快,我们惟有继承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持走盆景艺术民族特色之路,才能在世界上得到“盆景创始国”应有的位置。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潘仲连盆景艺术座谈会,总结潘仲连老师的盆景创作思想,我以为对于弘扬名族盆景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类似的活动举行,以总结更多对中国盆景做出突出贡献的盆景界前辈的创作思想。
陆明珍女士和刘传刚先生就自己亲身感受潘老的人格魅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用亲身经历赞颂了潘老对中国盆景技艺和理论的突出贡献。
李树华先生对此次研讨会的举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种活动是与盆景发源国的身份相符的。李树华教授还就自己多年来对园林、盆景的深入研究,对中国盆景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一些高屋建瓴的建设性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付之努力。
编后语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盆景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她将在中国盆景界有识之士队伍里影响、带动、鞭策、催生和成就一代盆景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坚持民族文化自信,为弘扬中国盆景文化,开启了抢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为中国盆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盆景艺术家所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
我们将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盆景艺术家,树立成中国盆景发展的楷模、标杆,汇集成中国盆景发源国彪炳珍贵的文化宝库,去滋养中国盆景的千秋万代。
我们要以潘仲连先生为学习楷模,既要学习他精湛的盆景技艺,更要学习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进而加速推动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打造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盆景强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