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国水仙花起源于何时?水仙花的雕刻技艺又源于何时?都值得一探究竟。
浩瀚的唐诗中竟无一首吟咏水仙花。《花史》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所造,那是世界上最名贵的花盆,还不是中国水仙花也不是雕刻艺术。
最早一首吟颂水仙花的诗是五代北宋,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的陈抟(?---公元989年),他在《詠水仙花》诗中写到:“金芝相伴玉芝开”,那时也没有水仙花雕刻的记载。
中国水仙成为盆景艺术最早的记载是南宋(1165)许开(仲企)的诗:“定州红花瓷,块石艺灵苗”,“适从闽越来,绿绶拥翠条”,当时用的水仙花盆是名贵的“定州窑”,用美丽的石子巧妙铺叠在盆上,记述了一盆精美的水仙花盆景。以后,清康熙在位时写的《见案头水仙花偶作》诗:“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得移来几案间”,水仙花盆景进入了皇帝案上。至清(1708年)汪灏编著的《广群芳谱》说:“水仙花以精盆植之,可供书室雅玩”,同时还介绍了最早盆景造型法:“初起叶时,以砖压住不令即透,则他日花出叶上”。但这些还不是雕刻技艺。在1688年陈淏子写的《花镜》还很严肃地说:“(水仙)若犯铁器,则永不开花”。然而富有创造能力的漳州人不信邪,创造了水仙花“阉割”绝活后又创造了水仙花雕刻技艺。
漳州籍学者翁国梁先生于1936年在中国民俗学会丛书出版的《水仙花考》中详细记述:水仙花在漳州,价极低廉,故水仙岁暮,家家互种,盆植者多以小刀刻其地下茎(即球茎、水仙花头),削去球茎之一大半,至见丕叶为止,据云:经此刻削之后,其叶生长,则为卷状,而花茎(葶)必高于叶矣。刻削之后,即以棉花包裹之,竖立盆中,用粗沙、小石子或牡砺壳、蛤壳等掩之,借以扶持,不致其歪倒耳,实无其他作用,候其发叶,置于案头,早晨移出晒日光,遇阴雨天气,则浇热水,待其抽茎很高。才把红纸条或红丝线,绾于花茎,以为点缀。”这是最完整的水仙花的雕刻造型和水养技术的记述,也是至今水仙花雕刻最基本“蟹爪水仙”的技法。这时段水仙雕刻盆景艺术已在漳州、潮汕等地盛行,这样可以推算漳州水仙花雕刻应有近百年历史了。
到了1960年代,笔者了解到漳州水仙花雕刻高手中以芗城医院林医师及延安路菜籽店店员潮汕人洪伯欣先生为翘楚达人。在1963年春节前,当时的龙溪专署(现漳州市政府)接到国务院公函,要求漳州选派一名善于雕刻水仙花、政治上可靠的人到人民大会堂去教刻水仙花。当时笔者正好在漳州专署任职,经办具体选派。经过物色考察先是推荐洪伯欣先生,后面谈时他提出种种困难不能胜任,后改请时任漳州宾馆花圃管理主任孙水根同志前往北京教刻。
漳州市于1990年底至1991年初举办水仙花节,由中国花协、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园林所、厦门大学及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学院)组成水仙花雕刻艺术大奖赛终评委。在参赛的一千多盆的雕刻造型水仙花中评出金、银、铜奖及:“中国水仙雕刻师”11名。北京的洛女士、福州的董先生及漳州林水根、严健等获得这一殊荣。这批雕刻师在以后的香港、北京等地举办的水仙花艺术雕刻展览获得了很大成功,深受各地人民欢迎。
自2002年起,联合国南南合作项目举办国际花卉培训班,聘请笔者担任教授、顾问,用“授人与渔”教学法授课,十一年来在叶季波、刘丽雪、贴明仁等教学人员手把手教传下共有30多个国家350多名的学员在漳州学习了水仙花知识与雕刻技艺。
近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会上摆放的水仙花许多是由漳州百叶水仙花合作社及漳州市水仙花研究所提供,其中也不乏以上雕刻师的作品,使漳州这朵雕刻的水仙花奇葩更加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