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两水中分,三镇分明,西连荆沙,南接丘陵。登高远眺:晴川历历,芳草凄凄,高楼大厦,栉次鳞比,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草长莺飞,尽收眼底。好一派江南美景!然而,有水无山,毕竟是武汉人心中的一大憾事,何也?见智而不见仁也。
君莫急,请君移步墨水湖。湖畔武汉盆景园内,山重水复,步移景异;《松石图》松涛阵阵,危石高耸;《断崖千层总是春>层峦叠翠,姹紫嫣红。尤其是大型石景《峻岭崇山都竞秀》最是令人留连忘返,遐思无限。此景集华山之险、庐山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于一身。近景突出清旷,中景表现清峻,远景展现清僻。兼以山峰的清峭,山涧的清幽,山坡的清适,山脚的清润,横看成岭,侧看为峰,飞瀑直下,烟雨蒙蒙,苍松滴翠,气韵生动,真可谓集天下名山之大成也!
作者沈连清,师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三十余年,并参加了大型树石盆景《高山流水》的制作(见本刊1994年第5期),足迹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心中有山,手底不乱,为创作该作品,他酝酿数年之久,广采博收,匠心独运,几易其稿,终成大作。
该作品全长28m,宽12m,高5. 2m,耗石60余吨,各类树木达14种计70余株。制作期间恰逢三伏,在高温酷暑下带领员工工作长达一月之久,可谓鸿篇巨制,苦心孤诣。其面积之大,品种之多,意境之广,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第一石景”。
沈先生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集中体现了祖国河山的秀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作品中洋溢的勃勃生机,表达了对祖国美好前景无限憧憬。用《峻岭崇山都竞秀》喻示改革开放岁月中的“大竞争”格局。整件作品寓意深远,主题鲜明。
主题既定,则依题选材,既是山岭竞秀,就不能选用重拙憨顽或玲珑纤巧之石,作者大胆选用了斧劈石,其石诚如其名:石形如刀砍斧劈一般,宜于表现山势的高耸峭拔和山峦重叠,更能表现峻秀之态。斧劈石质坚色青,端庄沉稳,远观时,恍如一把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给观赏者在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
东坡先生云:刚道有雌雄。雌雄者,阴阳之谓也!以斧劈石的阳刚之气,配以苍松翠柏,花木丛生的阴柔之美,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树浓石淡,奇正相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跃然而出,令人叹为观止。按意布景,景随情出,沈先生的艺术底蕴不可谓不深厚也!
山石造景,最忌堆砌。胸无成竹,手忙脚乱。其作品或如荒山野岭,或如乱岗冢丘,繁则臃肿不堪,简则稀疏零乱,山无形,树无姿,胡拼乱凑,一盘杂碎,还美其名日:自然之美。殊不知,美在发现,它是创作者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和物态化的结杲,它凝聚着创作者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的本质力量。沈先生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这一审美意象的演变过程,并运用艺术技巧和借助相应的物态化的形式,使之转化为活生生的审美意象,这种饱含美质的审美意象,具备了典型景物的典型特征,属再现艺术的范畴。
整幅作品气势宏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比例恰当。画面由三部分组成:其一,由斧劈石组成的群山,山势嵯峨险峻,山峦重叠起伏,主峰偏右,突兀而起,统领全局。群峰围绕,参差簇拥;次峰偏左,意在呼应。一左一右,主次分明,堪称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绝妙结合,其二,由植物搭配环绕其间,苍松翠柏置入山顶,以表达“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峥峥傲骨,杂木花卉置入山坡,令人产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情,且山地植被的分布科学而合理。
其三,由湖水构筑的外围景观,给人以烟波浩渺、苍溟空阔的遐想,使人联想起张志和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情此景令人徜徉徘徊,留连忘归。恨不能置身其间,携山妻稚子,饮浊酒清茶,颐养天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乏外,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又虽如何虚构之景,其材料必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沈先生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祖国河山之秀美,然而其在创作中对典型景物的撷取和再创造,无不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即“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