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蘑菇种在盆里
我们吃的蘑菇,不是长在地里,也不是生在水里,而是长在盆景里。将蘑菇当盆景卖的小伙子,是31岁的岳阳人方淼。9年前,还是大学生村官的他开始创业种蘑菇,期间两起两落,赔了上百万。不抛弃不放弃的他第三次创业,这次他将蘑菇种到了盆景里,通过互联网销售,目前月销500余盆,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第一次创业:头年赚了15万
2008年,大学一毕业,抱着回报家乡的热情,22岁的方淼来到临湘聂市镇三和村,成了一名村官。
聂市镇三和村的村民世世代代靠种田为生,当地少有其他经济产业。工作期间,方淼认识了当地的蘑菇种植户李品,听说在她老家河南西峡县家家户户种植蘑菇,每个村民一年可以赚好几万。
方淼心动了,也想种植,并决定自己先尝试,等成熟后再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展。他找了两个合作伙伴,自筹资金建立临湘市香菇种植生产基地,创业基地选在了临湘市龙窖山下。
“真是太累了,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自己来。”方淼回忆,种植基地前后投资了12万元,其中的9万元是银行贷款。为了省钱,什么都要自己来。搭建菇棚的时候,自己上山砍竹木。在灭菌的环节,采取土办法,烧柴火加热锅炉,然后把蒸汽输送到培养袋高温灭菌。由于不能熄火,他和合伙人24小时守候在锅炉旁。那个时候,外面下起了大雨,菇棚内下小雨,他们撑着伞,通宵达旦三昼夜,人都瘦了一圈。
2009年10月,方淼的第一批香菇正式上市,因为品质好,当地竞争少,3万斤香菇一销而空。第一年,他们赚了15万,还掉了银行贷款。接下来两年,方淼扩大了生产规模,从一开始2亩地10个大棚,扩展到10亩50个大棚,期待更大的收获。
没想到的是,2011年,一场罕见的山洪来袭,将菇棚冲垮,将所有的香菇棒冲走,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左右。第一次创业失败,三个合伙人因此散伙,每人背负了十多万的债务。
第二次创业:天灾之下赔了150余万
为了还债,方淼四处找出路,跟同学做了建筑防水,两年的时间,不仅还掉了债务,还赚了一些钱。方淼放不下乡亲,也忘不了自己的香菇梦。
2013年,方淼开始第二次创业,他联合当地近百名群众成立了临湘市龙窖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龙窖山”牌商标。
为了不重蹈覆辙,方淼在菇棚选址的时候,特意选择离山体较远的农田,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立香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菌包生产培育生产车间、科研办公中心,带领聂市镇三和村、官田村、新安村、丁田村、荆圣村等近100户农民发展香菇种植,规模最盛时,香菇种植规模稳定在100亩左右,年产新鲜香菇200万斤左右,产值近1000万元。
2015年夏天,又是一个暴雨季。为了规避风险,方淼到处寻找能够买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但是可惜的是,湖南省内没有这种保险。当年6月1日,是一个黑色夜晚,临湘下起了倾盆大雨,一整夜从未停歇。疯狂的山洪再次来袭,比2013年更甚,再次席卷一切。
庆幸的是,当地老百姓的香菇采摘已经进入尾声,损失不大。可是,方淼所在的公司还有两批菌棒还在培育阶段,全部被山洪冲走,一下子损失了150多万。
每次势头正好,都被天灾打败,方淼的心情极为难过。种蘑菇这些年,虽然家人不理解,但一直在默默支持他。身边的朋友、领导也一直在给予他各种帮忙。 这次又失败了,方淼不知该如何面对亲朋好友的目光。
第三次创业:将蘑菇当成盆景卖
痛定思痛以后,方淼决定从原有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型,发展“互联网+蘑菇”,开始了全新的第三次创业。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方淼所在的公司陆续开发出了蘑菇种植盒、蘑菇种植桶、蘑菇种植盆景等,其中蘑菇种植盆景还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这些盆景里可以培育黄金菇、红平菇、姬菇、平菇、香菇、猴头菇、灵芝等不同蘑菇品种。
“你只需要浇水,不需要施肥、修剪,过一周就可以长出来了。”方淼说,在满足蘑菇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蘑菇的生长很快,从出菇蕾长到可以采下来也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几乎一天一个样,采下来可以再长,特别适合培养孩子观赏的兴趣。“既好看,还能吃,现在好多人也都担心吃的蔬菜会有激素和残留农药等,自己放在家里养的蔬菜大家总该是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