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谈谈日本盆景》一文之弊 和王永康先生商榷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我也来谈谈日本盆景》一文之弊 和王永康先生商榷

日期:2017-06-04 13:49:47     浏览:18    
核心提示:《我也来谈谈日本盆景》一文之弊 和王永康先生商榷2015-01-31 天低树日前,读了在《中国盆景赏石》杂志2012-6期上刊登的王永康先
《我也来谈谈日本盆景》一文之弊 ——和王永康先生商榷【图】
 

 
 
 日前,读了在《中国盆景赏石》杂志2012-6期上刊登的王永康先生的“我也来谈谈日本盆景”一文,感觉有点困惑,也本着不吐不快的原则,不揣浅陋的与王先生进行商榷。
 
 
一、关于意境
王先生以为:“我们中国人现在很多都在走向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景致的意境很深。但实际上它是没有意境的,只是景致。------我们做成盆景的那些山水、水旱严格来讲做的倒是景,但并没有‘意’。因为你已经清清楚楚地摆了一个和尚,或摆了一个农夫、一匹马,或小桥流水什么的,一切体现都是具象,哪儿来的‘意’呢?什么都看到了,河边那儿躺着马、山坳里有户人家,能叫‘意’吗?‘意’在哪里?没有。”王先生很果断的说没有“意”,也就是没有意境。
 
 
可王先生就能从他讲的一个画画的故事中,从一个小和尚挑着一担水、半山腰、日落这三个具象产生了“意”,联想到山里有座寺庙时并想得更多。王先生在他所说的那些山水、水旱盆景摆的很多具象中用两个“或”字断开,按他所断的第一个或字前摆的一个具象也是和尚,那为什么这里就不能产生这美丽的山水里也有一座寺庙呢?俗话里明明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是吗?第二个或字前的两个具象是农夫和马,那为什么不能联想山里有农舍时想得更多的“意”呢?那第二个或字后面的具象是小桥流水什么的,那产生的“意”可是多种多样哦。然而王先生已经断定没有“意”!我想,作为大师,王先生应该不会没有“意”,或(也用一下)是不屑为“意”,或是不轻易流“意”的是吧?。
 
 
大自然的广博和壮美,无与伦比。这些天然的景致(具象)会引发人们的赞美和遐思,有了景,人(是有思想的)才会产生“意”境出来,所谓触景生情。自古以来,隐逸者也好、旅行者也罢,都是在向大自然寻找人生的哲理和乐趣,进而有了意由心生。所以,在人的思想中,景和意不能截然的分得那么清楚,景中有意且意中有景。为什么说“未作书前先有意”,不能先立意是不会创作出好的书画作品来的。
盆景起源于中国,其创作历来都受中国画画理的指导。由于树木盆景是活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棵桩材在培育中还需要创作者具备有三维空间思维的能力和眼光,因而,“意”在盆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是贯穿始末的,能像王先生说的“但它实际上是没有意境的”那样吗?
 
 
在盆景开创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其名称从最早的“些子景”——到“盆玩”——到“盆栽”——到现在的“盆景”的变化中可见,艺术创作的最终就是要形成景致,(具象)讲究神韵能引“意”生境的景致,是以叫“盆景”。而盆景能怡情养性、陶冶性情,就在于盆景(具象)的景景中有“意”,(诗情画意)“意”、“境”相融。如你所言,我国古代的文学宝库、传统文化都被你否认掉了。唐诗宋词都从“景”(具象)生“意”:“清泉石上流”的泉水、石头都是具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里的树、江水、明月都是具象;“夜半钟声到客船”,其钟、声音、船也都是具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杯、月、连同看得见的影子,都是具象,如你所言都没有“意”,请问王先生,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怎么唱响千古传承下来的?!
 
 
王先生认为景致的意境很深是一个误区。应该说,景致的意境确实很深,各人不同的修为和阅历,其“意”也就见仁见智了,而只见具象不能有些许“意”的人,是否也就是不仁不智了呢。或许,从上述王先生对景致中和尚(具象)的截然不同的看法,王先生像是在莫名的演绎对自己的“否定之否定”,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关于日本的三角形盆景
“现在很多人说起日本盆景,大部分人都会说到三角形的呆板或没有动感,同时说我们中国人的盆景如何地东方艺术、注重线条和大自然的风格什么的---”王先生的这段话不怎么显山露水,却可以看出他那颇有微词的弦外之音。
 
 
话说日本盆景造型中的三角形形态呆板,并不是批评所有的日本盆景,王先生却有点坐不住。
 
 
艺术无国界,我也见识过日本相当好的、高水平的盆景,好的艺术作品应当予以肯定,可对于日本三角形的盆景,本人却也是不敢恭维。可以说,日本盆景的造型最常见的,量最多的就是三角形盆景。
盆景不管以什么形式来表现,都应展现出其线条的变化美。所以,创作盆景要根据素材的状况因材造型,在培育中要保护好随干身弯曲变化中保留下来側枝、分枝,调整好角度和相应的比例,以在树形中形成顾盼呼应的线条变化的力度美来------
 
 
日本的三角形盆景不存在因材造型,不管什么树材,也不用考虑各侧、分枝适当的出枝点,更不用说什么黄金分割率、趋势、留白、高低、远近、强弱、疏密、藏露等的表现了,只是把整棵树培育得枝叶密密匝匝,看不到主干侧枝的趋向变化,尔后在该树的整个外形笼统的剪成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状。说实在的,这种只能称为盆栽,只是把一棵树培养得旺盛而已,称不上盆景。
 
 
如果日本三角形造型的盆景量少不多,就没必要去说它,而这种不懂得因材造型,只是密匝匝的没有内外结构相呼应形成的变化美的统配三角形造型,已占据日本盆景的大量成为日本盆景的一个主流模式,这已经是日本盆景界在艺术认知上的欠缺问题,笼统的三角形正是罩着日本盆景艺术的一个枷锁,值得王先生为它不平吗?
 
 
可见,日本现在多数人对盆景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盆栽的阶段上,未达到“景致”的层面,当然,按王先生所示,更无“意境”可言了。
 
 
三、关于盆景的年数比较
王先生很感慨的说:“日本的盆景说真的我挺佩服,他们已经为了优秀的盆景努力了几百年,我们中国人的盆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所谓的大师,叫我们从家里拿出50年前的盆景我们有吗?几乎都没有!那些超过50年的都是日本的或是中国台湾的。中国所有的大师,手里几乎都拿不出一盆50年前的盆景,而在日本现在到处可以看到300多年前的盆景。”
 
 
王先生的这段文字很有趣,他认为:“我们中国人的盆景,包括我在内一些所谓的大师,叫我们从家里拿出50年前的盆景我们有吗?------都拿不出一盆50年前的盆景,”“从家里”,显然,这里指的是个人的行为。王先生说:“那些超过50年的都是日本的或是中国台湾的”。这里的对象可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这是一种不对称的对比。
 
 
而且,既然你认为中国人拿不出50年前的盆景,又说那些超过50年的盆景或是中国台湾的,请王先生回答,中国台湾人就不是中国人吗!你把中国台湾划分到哪里去了?!有话明说!王先生继续说:“而在日本现在到处可以看到300多年前的盆景。”请问王先生,你干嘛不把对比的时间往前推到300多年前或1000年以前,那时日本可还没有盆景呀!这能比吗?
 
 
中国近代饱受战乱的痛苦,西方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我们中国饱受日本强盗的史来最大规模的最长时候的侵略,灾难特别深重。日本人凭借其精良的武器装备在我们中国的国土上用三光政策灭绝人寰的在各地大屠杀,最令人发指的是南京大屠杀,日本通过大屠杀来掠夺我们国家的各种矿物资源、各种我们古文明古文化的实证物、我们的带有可以追溯和考证我国的历史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的如所有的古董玉器、字画盆景,等等等等。
 
在日本对他国进行疯狂的掠夺而进行灭绝的战争时,人都保不住了,东西能保住多少?!你说:“日本的盆景说真的我挺佩服,他们已经为了优秀的盆景努力了几百年------而在日本现在到处可以看到300多年前的盆景。”这句话就有几个问题:
 
1、这到处可以看到的300多年前的盆景都是像样的好盆景吗?(是些子景、还是盆玩?)如果是这样那现在的盆景就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日本人还不懂得经艺术的升华后的盆栽植物叫盆景而不是仅限于栽培而已的盆栽?为什么日本现在还有那最大量的臃肿的三角形盆栽?
 
 
2、你敢说日本到处可见的300多年前的盆景中没有在侵略我们国家时从我们的国土上掠夺过去的吗?
3、世界上所有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周期,可以说盆景的创作周期是最长的,起码十来年。有的十几、二、三十年。有的要两代人的努力,在大规模、持久的战争中,在国土沦陷,到处可见日本人大肆进行烧、杀、抢、掠中,还能为盆景努力了几百年吗?
 
 
4、日本投降后,按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惨重的灾难和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小小的没有任何资源的日本国都拿来赔偿给我国都不够!整个日本国民几代都来当我们的奴隶,还只能是赔偿了万一而已!如果是这样,日本的生活都有问题,哪里谈得到发展?我们国家没要他们的赔偿,那是要他们举国上下老老实实重新做人,战争才过去不久,战争带来的肆虐还那么清晰,就到处可以看到300多年前的盆景,(应该都是如你大师级的好盆景吧)这些有着很多问题的盆景正是你所佩服的,为什么?
 
 
四、被撞倒的美学理念
 
“我们做盆景时的某种感觉就是让人一看到盆景,就想起小时候住的老村庄旁边就有棵相似的树------这其实是一种很怀念的感觉,并不是在创作。”王先生又说道“---应该用艺术无国界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是去探讨一些全世界大家公认的美学理念,不要自己谈自己的美学,树还没做成就先夸自己的树。”
当然,“树还没做成就先夸自己的树”的人脑子进水,不要理他,这种人连提都别提他。
 
 
这里,王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做盆景时让人一看到盆景就想起有棵相似的树,说明这其实是一种怀念的感觉并不是在创作;另一个是要大家去探讨一些全世界大家公认的美学理念,不要自己谈自己的美学。王先生的这两个问题提得很及时,可不知道为何王先生不干脆点说清楚什么是创作;什么是全世界大家公认的美学理念?正当我们困惑我们的盆景会比不上日本的三角形盆景时,我们欣慰从今年2月12日23时起,我国盆景行业开始有了自己的大师领军人物了。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全世界播出了专访《中国盆景大师王永康》的报道)领军大师如果在提问题时也讲明什么才是创作?什么是全世界公认的美学理念,这些理念又该怎么来指导或应用到盆景艺术的创作中去?那不就方便大家进一步学习了吗?也可以让大家少走弯路了对吗?
 
 
这时候王先生反而作了一个玄妙的比喻,说:“就像现在街上撞了人没人救,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很多国人虽想上去扶他,但心里却在担心人家会说是我撞的。难道五千年的传统我们中国人继承的全是坏的么,那些好传统都哪里去了?”
 
我想问一下,王先生你会上去扶吗?很明显,这时万分感叹的你会说你会上去的。
但还没看到实际表现时我是不会相信的,我这样说请你别生气。
在你为日本的三角形盆景不平时;在你佩服日本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300年前的盆景时;在你感觉我们那些好传统都哪里去了时,你连什么是真正的创作都欲言又止;什么是全世界大家公认的美学理念都欲说还休,你会上去扶吗?
 
 
是的,“不要自己谈自己的美学,树还没做成就先夸自己的树。”
你的文章的主题是谈谈日本盆景,而你的身份是中国盆景界大师级的领军人物、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的副会长、是历次有深度影响的全国盆景展览的主任评委,位及盆景艺术巅峰的你应该入木不止三分的向我们详述日本的盆景艺术技法,向我们分析日本人怎么在创作中“也注重线条”的变化美,怎么运用和体现了“全世界大家公认的美学理念”,不知是你怕我们分享怕我们学习后超过了去?这些你都没有说。
 
难道你挺佩服日本盆景的地方就只是你在文中具体说的“但是反过来说,好多树我们年份不到,养不到他们的那种干干净净、一丝不苟的形态,我们的技术也达不到那样,所以就是大家要做的应该是去找差距在哪里,”困惑,还是没有看到大师怎么浅出深入的引导我们到艺术的“美学理念”里去。
 
 
五、美学理念中有代表性的金奖具象
或许,你是要我们积极去寻找去领会。我由此想到曾在第三届唐风展上荣获特等金奖的一棵黑松,其作者就是我们的大师领军人王先生,王先生也是该届展览的评委主任。这棵黑松因此登载在《花木盆景》杂志2010年12月号B版《盆景赏石》的封面上。请问王先生,你觉得这黑松比之日本的三角形盆景怎么样呢?它完美吗?
 
 
从登载的画面来看,这是一棵重心失衡的、佝偻得喘不过气来的平面树:
 
1、其主干向右上方弯曲远伸,其过程中又没有变换角度只朝一个方向,造成这棵黑松的重心失衡;2、主干在顶端突然180度的向左后倒仰,就是和干身作反向运动,倒仰部分和原向右平伸的干身形成一个几近相重叠的状况,(请问这是属于世界公认的美学理念里的哪一条?)佝偻的耄耄松身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没有半点松应有的苍劲的气质;
 
3、副干于主干倒仰乾坤时顿运笔向下偏左内沉扭,笔力向右下方作一捺收笔。(副干沿主干弯曲的右前方继续向右弯曲)主干和副干因反向截然分开,形成一个超过180度的弧度,中间露出豁口。由于这里分开的角度太过,又没有任何过渡的东西,主、副干极不协调,没有起到应有的呼应作用;
4、该树的主干大幅度前弯的干身、主干的向后倒仰部分、副干等三部分的位置结构表明了该黑松只是一棵平面树。
 
 
从局部来说,主干弯曲的最上部是一段较长的平伸卧式干,该段的两头都是对称的垂直向下的两个直角,再向左右对称的撇、捺分开,形状如同一个矮壮的“八”字,不经看。还有,这棵树向右倾斜得这么远,配盆用方形盆比之圆盆应较有鼎力的是吗?
 
不管怎么说,这棵树肯定比日本的三角形盆景好得多,王先生该不会吃惊吧,不会吃惊就你的这棵佝偻没有精神的黑松就轻易的把日本所有的三角形盆景给比了下去。不会不同意吧。
 
再来看一棵极有金奖代表性的黑松盆景,也是王先生的作品,刊登在《中国盆景赏石》杂志2012年-2期的封面折页的第二棵树。这棵树也配了一个圆盆,上面标明树高2875px宽2500px。
这是棵斜立式黑松盆景。如按以前的说法,这是一盆超大型盆景,现在的盆景因市场价的关系在向庭院树伸张,这棵树现暂属于大型盆景。
 
照片上看,该树的底部壮实,主干向左上直斜,干身的收缩由人工大面积从下而上的剥皮所致,但由于剥皮时没有注意到其线条形成的角度,使得剥削形成了两个极明显的近90度死角,增加了原就呆板僵直的主干的笨拙感,原来作者的意图应该是要表现盆树的沧桑感,但沧桑中要透出苍劲来才有松的味道,而该树在这两个近90度的地方因削弱主干向上的力道只是让人感觉一种日暮的悲叹,它这时只是勉强在支撑着还是茂盛的树冠。
 
不知这又是揉合了哪一条“世界大家公认的美学理念”形成的“具象”?或者说,是形成了金奖美学理念的“具象”。
 
盆景是大自然的缩影,要能让人从“小中见大”来品赏大自然景致的伟力,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的表现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衰败的。因此,表现沧桑并不是干身剥皮和削干的面积越大越好,正如东施效颦,结果适得其反,只能是“大中见衰”,造型无从说起,谈不上松树的风格。
 
盆景展览冠名为“唐风展”,正是因为盆景艺术是经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韵味熏陶孕育而成,盆景以其千姿百态引发的意境让我们更贴近自然陶冶性情,而王先生却以其没有意境的“具象”,一直占据着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意境的唐风展的“金奖”或“特等金奖”,这是笑话、讽刺、还是闹剧,既然你对中国盆景的意境毫无兴趣并否认,那存在的只是你对金奖的觊觎。
 
这样的盆景,请问是怎么评为“特等金奖”或常任“金奖”的,只有一个解释:这黑松盆景的主人就是常任的主任评委。“难道五千年的传统我们中国人继承的全是坏的么,那些好传统都哪里去了?”!
 
 
综上所述,王先生的这篇文章并不是真的在谈日本盆景。
 
盆景的创作要按各树桩(树材)的不同来因材造型的,只要是谈盆景,都要谈到盆树的造型和其变化的表现力的。而王先生的文章中只让我们看到他不满人们批评日本的三角形盆景而没有提起三角形盆景的美学理念的具体内容;他“挺佩服”日本盆景又没有具体的说佩服日本盆景的什么造型和技法?还是全佩服?还是只佩服三角形盆景?
 
也没有谈到日本盆景的意境问题,如果谈到表现力,好像不可避免的会谈到意境的。在他的“---谈日本盆景”的文章里他倒是加大力度的举例,要让人们从他的说辞中就确认中国盆景只是具象没有意境。而为了说明中国的大师们没有50年前的盆景只有日本有,为了强调这一点王先生语无伦次的把中国台湾排斥到中国人以外去?!日本盆景是否有意境你避而不提,你否认中国盆景的意境却得借助日本盆景来胆壮吗?
 
 
总之,《我也来谈谈日本盆景》一文,日本盆景好在哪里你只字不提,不去畅谈你佩服的日本盆景的造型技法和其表现力让我们分享,却没来由的贬低我们中国的盆景。你写这篇文章的醉翁之意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你的文章这么的散乱没条理,请问作为大师必定要有盆景艺术的美学理念论文是吧,借用你的意思:“拿出来给我看看行吗?”你有作为参加大师的实际考核,自己从头到尾独立雕剪一棵生长旺盛茂密蓬乱的真正的树材的全过程的录像吗?播放出来给大家看看行吗!
 
 
话到这里好像说多了点,但问题出来了不吐不快,王先生的文章之遽确实让人惊讶,让人困惑,让人思索:一个盆景界领军人物、一个大师、一个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的副会长、一个大权在握的主任评委,在我国盆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呢?他该进行什么样的言传身教?难道只是信口雌黄语无伦次的给盆景艺术带来弊端吗?
 
2012年8月10日
 
>更多关于日本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