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的自然——谈一件日本盆栽
2017-04-12 每天六点见? 盆景世界
快速订阅,请点击蓝字“盆景世界”
为你精心制作盆景理论、技法、造型、鉴赏、市场和造园等方面的专业内容,提供最新鲜的行业资讯。每天六点,不见不散!
日本音乐盒
纯音乐 - 绿色天隙--钢琴乐
文、图丨李 新
前不久整理书房,准备将散落各处的书搬进书橱底部,打开橱门,在层叠的书丛间意外发现了一叠塑封卡片,摊开一看,原来是十四、五年前我初涉此道时,在杂志上剪下的作品图片,当时为了更好地欣赏、学习,便把这些心目中的“精华”拿到文印社给塑封起来,使之挺括硬朗,既方便竖立摆放,也利于长久保存。
端详着它们,瞬间回到当年,想起了其时的投入与郑重、新鲜和感动。这些卡片,曾好长时间摆在我的书架上,也曾长久吸引过我的目光……哎,若不是此番将架上无法安插而周围日渐拥挤的书纳入柜底,我竟把它们给忘了。
▲圣栎
这件日本圣栎刊载在《中国花卉盆景》的封面,因只剪取了作品,刊物的年份与期号已无法确认了,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代初吧。刊物是我父亲订的,这个我没记错。
今天,拿在手里仔细打量它,仍然给我以惊异:难怪当初我对日本盆景充满了敬意——二十多年前这个国家的盆景水准,从这件作品中即可一窥端倪。
一本多干,原本并不稀奇,可由十多根枝杆组成的小树林密集生长在一个圆形树兜(我们当地盆景人俗称“疙瘩”,盆景规范用语为“树头”)上,却不算多见,而且这个小疙瘩端正扁平,浑圆紧致,富含生机,给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感觉,很是让人喜欢;它与上面细杆的形态区分明显,一为团块,一为条形,看似互不相干,可这些竖条偏是从此团块上生发,因而,彼此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不是“浑若一体”,而就是一体,不是“宛若天开”,而是天赋其形,“生来如此”,呈显出一种盆景素材中少见的珍贵感。同时,这十几根枝杆以其密集的矗立,形成了一个颇具整合力量的竖线方阵,来与下方圆整的团块衔接,变化之中,见出统一,虽然泾渭分明,却又彼此呼应,不能不使人赞佩作者的巧妙经营——看似天造地设,其实在在处处都是作者的巧思与心血,实为一个再造的自然,因而更加弥足珍贵。
说起“珍贵感”,我以为这是评判作品的一个重要砝码。大致说来,珍贵感由两方面组成,一为天生,二是人为。无论哪个,都要看其形成、制作的难度。关于制作,以下还要提及,就桩材而言,我知道这样评价有好多人未必服气,觉得比这稀、奇、古、怪而且硕大的疙瘩多了,就这么个平淡简单的小东西也算“珍贵”?是的,那样的树头我也见过很多,知道他们心里的评判尺度,不过在我看来,那些素材大多古怪有余,平正不足,缺乏优质盆景非常需要的一种驯化感,这“驯化感”简单说,就是无需大动干戈,其各方面都能经得起推敲与挑剔,处处都能可人心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看似得来不费功夫,实则丝丝入扣,处处精准。符合了这样的要求,自然便会成为盆景素材中的上品这个小树头做到了。
它低矮舒缓,好似一个结实紧凑的山丘或土坡,为其上的丛林提供了一个基础地貌与表现情境。而且这个树头的平实、温驯、团缩之态,恰与树林的变化、开张、舒展之姿形成对比,同时,这树头虽小,却饱满紧致,固若磐石,为其上红果如花、摇曳多姿的枝条铺展提供了稳固根基。
树林造型,是这件作品的亮点与精华。它的风格从总体上概括,可以这样讲:既精巧细腻,审慎严谨,又舒展开张,洒脱俊逸,洋溢着浓郁、鲜活的自然之气。而仔细审度这个“自然”,发现乃是作者巧妙运筹,精心塑造的结果,下面约略析之。
一般说来,十几棵分散的细杆簇拥在一个空间狭小的树头上,免不了拥挤与杂乱,在这里却非如此,方寸之地,被作者摆布得井井有条,散漫之中可见严整的秩序。从结构上解析,这组丛林实际是由五个“小组”构成。第一小组是右面偏中的主树,它虽仅为一棵,却高飘挺逸,以绝对高度统领全局,是这组丛林的“领头羊”;其左侧的两棵(实为三杆)为第二组,它们与主树约略保持距离,如同统帅的副官或侍卫,如影随形,对其跟从、衬托,并与统帅一起,成为这只队伍的主体;主树右侧的三棵小树为第三组,以密集簇拥的形态向右倾斜,既与主树有所区分,又可视作为争取生长空间的自然调整;第四组由树头上方左侧向外偏斜的数根枝杆组成,与第三组反向而行,起到了牵拉、平衡作用;颇耐人寻味的是从树头旁边紧贴底部发出的那根纤细的杆茎,因为相对独立,又与以上四组葆有距离,因而我将之视为第五组。
由于它不是生长在树头上,与其亲缘关系并不显明,我曾试图在心里将之“剪掉”,反复审量之后才发觉,这株小树非但不能剪,而且在这件作品中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使作品的根基得以扩展,对上面丰富、开张的树形起到了烘托与支撑;二是与其他四组协调呼应,奏出了一个多声部的丛林乐章,尤其是,与第一、第四小组的关系紧密,它与第四组的关系是补充、配合、跟从,与第一组(即主树)则遥相呼应,而且这一高一矮、一大一小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其中最显明的一点就是:因其低矮、纤小,更衬托出主树的高大、挺拔,同时也显出树头的体量和年代感;三是在一个颇具年代感的树头旁边,在密集的树丛下面,有这么一株纤巧单薄的小树,既是对林木的丰富和补充,又增加了调节与对比,是一个非常精巧的处理,为作品平添了趣味性。
这么分析起来,好像以上五组阵垒严整、界限分明似的,而实际呈现上,它们彼此穿插,相互顾盼,联系得十分紧密,尤其是,丰富细密的枝条和满缀其上的红色果实,更使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簇拥交融,形成一个谐和的整体。但,即便在这簇拥中,仍然可见细致的掌控。只需凝神看上片刻就会发现,这些看似琐碎的枝条、果实,其实是有着严密阵型和秩序的,它们层层叠叠,丰满充盈,同时又疏密得体,相互“礼让”, 疏密聚散的原则和严谨细密的层次贯穿了整个树丛,既潇洒自然,又不越雷池半步,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把握,所以我才会说,这是一个“再造的自然”。
如同画家笔下形态旖旎、变化万千的景物一样,每一点滴,都出自画家那只撒豆成兵的手。同样,在这件作品里,也没有一枝一叶不在运筹帷幄中。大家可曾注意到树头右侧后面以及主树左侧下方那几根若隐若显的细枝?看起来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然而非也,有它们在,会愈发烘托这座丛林的厚重深远,也见出苍莽驳杂,但由于细小微弱,又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干净利落——看似不起眼的闲笔,实是作者用心经营的结果。
还有它的外部轮廓,虽然整体呈为常见的“三角形”,但又绝不为僵硬的图式束缚,左侧与树顶斜逸而出、轻灵跃动的几簇枝条即是明证,这些枝条以轻松自然的表现,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形态,也使作品变得活泼起来,饶有意趣。同时,它轮廓线中丰富细腻的变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图式就能涵盖得了的。这件作品,无论内部结构,还是外沿枝条,都极其讲究,可以说,每一个局部都经过了认真推敲,因此,现在的形貌,是由内而外的推衍生发,是对自然的逼真模拟和塑造。这里没有任何概念或图式,甚至也看不出什么“技巧”,只是再真实不过地还原了自然,因而更让人赞佩一手缔造了它的那个人。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只想说,这件作品在异常准确甚至完美表现了自然的基础上,如果再让人从中看到作者的身影,看到他异于寻常的个性,就没有遗憾了。毕竟,艺术并不仅止于自然,而是通过自然,呈显作者的心。
(本文已获李新先生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END -——
投稿:微信号 hongzhi365
商务合作:微信号kinsey726811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阅读原文阅读 526729
精选留言
6
蚩尤后人 潘仁勋
能从平凡中看稀奇,这是评者的可取之处。若仅这件作品放在当下花市,是没有几个去摸一摸,毕竟我国的盆艺水平一直在进步中…………
17小时前
5
積幽齋主人
对一盆景从理论上能剖析的如此精准到位,是作者文学功底和对盆景艺术的研究综合体现,可见一斑,令人折服,通篇语言流畅,内容紧扣,没有丝毫刻意奉承吹捧之意,是一篇好文,值得一读,感谢作者!
16小时前
4
今日得宽余
“疙瘩”含生机,
协调自然美。
高手构思妙,
再造显神奇。
14小时前
3
致尚 草堂
精
13小时前
3
刘志刚
是一件好作品,与现在的日本盆景相比,前者给人带入意境,回味悠远,后者只体现出经济价值。
14小时前
3
杨瀚森
过去在书中看到:一本书改变了命运之类字句,总觉得哗众取宠。的确,一本好书,一个优秀的网络平台,抑或一张图片,深信可以影响一代人。心怡好文,谢谢分享。
14小时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