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消息:在京山县孙桥镇绿缘苗木盆景专业合作社里,成片的对节白蜡幼苗在田间铺展。“这都是今年春上刚种的,有200多万棵。”理事长罗学文说,从去年起,他开始培育对节白蜡苗木,“野生的越来越少,想把这个特产保留下来”。
正规苗木生意
罗学文采取扦插和籽播两种方式育苗,扦插的适合做小盆景,籽播的用于行道树和绿化。京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人工培育的苗木,每年长2公分,比自然生长的速度快一倍。“去年种的6万根苗子,卖了5万多元,而且供不应求!”市场兴旺,牛刀初试的罗学文信心满满。
同在孙桥镇的张吉卫一家则别出心裁,打造“微盆景”。他家后院摆放着3000多盆对节白蜡盆景,都只有20厘米左右高。一家四口从基地购买苗木、修枝造型到整盆销售,已然打理着一条产业链。“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每年可卖100多盆。”张吉卫说,“小盆景能进家庭、办公室,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对接白蜡”。
这是平行于野生对节白蜡倒卖的另一个市场,在京山,类似的苗木、盆景园有160家左右。“跟卖野生树的不能比!他们大一点一般能卖上万元,去年一位浙江老板用130万元买了孙桥的一棵树,一转手马上卖了1000多万!”罗学文笑言,做人工培育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这是正规苗木生意,没有暴利。”
市场散乱亟待规范
张吉卫们的尝试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单枪匹马奋战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
若非熟人带路,记者很难找到位于村子深处的张吉卫家,外面看不到任何指示,门口也没有悬挂广告牌。他直言,“都是靠熟人介绍,做回头客的生意”。
困扰罗学文的则是经营规模的限制。“苗木销售一般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只有形成规模才有利润和竞争力。”“散、乱”二字是京山县花木盆景协会副会长舒亚愚对这个市场的评价,“没有人牵头、管理,家家户户都是打乱仗、一盘散沙,谁有本事谁弄出去卖”。
政府并非没有尝试。2011年,京山县政府取缔了原来苗木花卉的“马路市场”,投资2.5亿元兴建了丹桂国际花卉城,打算将该行业全部迁到这个专业市场里经营,期望整合资源,壮大产业。
然而,情况却并不理想:花卉经营者时有入住,苗木经营者却鲜有光临。记者了解到,由于市场规划设计时没有考虑苗木、盆景实际需求,没有设计和预留移栽、转存苗木的土地,直接导致了花卉城“叫好不叫座”。
舒亚愚建议,经营苗木、盆景与经营花卉不同,每家商铺需要至少2000平方米的田块,才能保证其苗木、盆景的规模经营。“在恩施、荆州等地,都有政府主导建设的苗木基地,规范化运作,值得借鉴。”
经营者急功近利
在舒亚愚看来,当地做对节白蜡盆景的人不少,且多有“不达标”者。“政府在产业规划上固然有不到位之处,经营者大多也太急功近利,没有好好把它做精致。”
舒亚愚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盆景艺术大师梁玉庆曾在京山采购了一批对节白蜡种籽,运回山东老家培育。从小苗开始,他们一家人轮番上阵、精心造型,打造了5万件颇具艺术感的盆景。在这些盆景生长到3公分左右高时,梁玉庆将它们整车拖往上海展销,300元一件,短短数日全部售完。“从我们这里出去的种籽,结果比我们弄得还好,心里有些不舒服。”舒亚愚说,本地资源集中,反而让经营者变得浮躁,“倒卖大树、卖种籽、随便做点粗糙盆景,赚钱太容易”。
湖北省花木盆景艺术协会副会长邢进科说,对接白蜡生长速度快,萌发力强,耐修剪、好造型、耐贫瘠、耐干旱,是搞盆景的当家树种,省内也活跃着一批盆景艺术爱好者,市场潜力无限。“搞艺术人的相对纯粹,要和经营者互通、交流,才能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