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琳玲/文 斗牛/图
9月是丰收的季节,9月的合肥,满目葱茏,花团锦簇,正是城乡绿化大会战收获硕果的时候。而站在新起点上的合肥,已从环城时代走向滨湖时代,绿化也将从“盆景”变成“森林”,朝着“森林城市”的新目标前进。
“园林城”树起合肥绿色形象
无论是在合肥城市名片的征集中,还是在合肥城市广告语的征集中,“绿色”都是不少合肥市民心中对合肥最贴切的形容。有史料记载,唐代以前,合肥所属的江淮地区,其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一座仅有5万人口城市的合肥,园林绿化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城没有一排行道树,也没有一处像样的园林景点。但是,在城市建设之初,合肥人就将绿化提高到了最优先的地位,先后建设了逍遥津、包河等公园,绿化了大蜀山和古城墙遗址,辟建了一批街头游园、花坛和林荫道,尤其是总长8.7公里、面积达137.6公顷的敞开式环城公园,更是以“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特色为合肥最终赢得了国家首批园林城市的称号,合肥城由此贴上了“绿色”标签,“添绿”也成为每年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合肥新增林地面积19.3万亩,新增园林绿地5.6万亩。到2010年底,城市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1%、人均公园绿地12.5平方米,分别增加8.2、8.1个百分点和3.8平方米。
六大“绿化战场”铺就绿合肥
这些看起来枯燥的数据树起了合肥绿色的形象,而一系列数据则源于近年来合肥开辟的绿化战场。
首先是“拆违建绿”。2005年,合肥大拆违,新建158块、面积达100.8万平方米的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2006年5500万元,拆除芜湖路国风塑业厂区和环城公园生活区约16600平方米的建筑,建成15000平方米的开敞式游园……
大建设路修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自2006年3月以来,徽州大道、蒙城北路等一批新改扩建道路绿化已经完成;在道路红线外两侧“找地建绿”的方法累计对600多处空地实施了绿化;金寨路高架桥、四里河立交桥等10处桥体还实现了垂直绿化,栽植攀援植物6万株……
对老百姓来说,绿化最直观的感受还有公园。5年来,相继建成大蜀山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天鹅湖公园等30个公园。
高压走廊、高速公路、城市天然河道和湖区……这些也都是合肥的“绿化战场”。“十一五”期间合肥对全长49公里的高压走廊进行了绿化,建成继环城公园后合肥第二条环城绿带;2008至2009年,总长106公里的外环高速公路两侧森林生态长廊建设也已经完成;与此同时,合肥还在城乡建设绿色长廊,新增绿色长廊约5000公里;实施了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和合宁高铁长159.05公里绿色长廊的建设;利用城市天然河道自然条件,对南淝河等一批河道进行绿化,完成绿化面积5439亩;在滨湖新区大力推动绿化工程建设。
此外,去冬今春,一个以“绿化大会战”和“植树造林、清洁家园”为主题的战役也在全市打响,城区绿化大会战实施了165个绿化项目,完成园林绿化面积1018万平米;而在广袤农村开展的植树造林大会战中,累计增加16.86万亩的新绿,这个数字是过去5年植树造林面积的总和,使合肥森林覆盖率达到20.27%。
森林合肥并不遥远
从环城公园到高压走廊绿化,再到外环森林生态长廊,套在合肥“脖子”上的“项链翡翠”越来越多,“绿文章”也越做越大,站在新起点上,“森林合肥”已经起步,到2015年之前,合肥将新增植树造林面积60万亩,将合肥的森林覆盖率提高6个百分点,追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实现从“园林城市”向“森林城市”的华丽转身。未来的城市生态蓝图已然描绘。“一湖两脉、一岭四楔、多廊多点”,这样的城乡一体生态发展战略正在铺展。巢湖沿岸将建起生态防护林,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将建起森林屏障,河流、道路、山脉……也都将添上片片新绿……当所有美好的生态蓝图最终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化风景,森林合肥将绽放出它独特的生态魅力,成为众人眼中最宜居的城市。合肥将埋下越来越多的绿色种子,让合肥成为最早感受到春天的地方,让合肥成为一座你来了就不想走的“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