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7 岭南盆景
看一个人有没有经济实力,不要看他的别墅也不要看别墅里的装修,去看看他的花园。看他的花园也不要看那洞幽幽的鱼池,先看看鱼池用的石材,如果用的是北京恭王府中夹着层层云絮白的甘肃青,那可以加二十分;看完石来看池中的鱼,如果是正宗的纯种日本锦鲤,再加二十分;看完锦鲤再来看看石面淌着水的石头后面的那棵松树,粗大的树杆,树枝俯向水面,像龙在饮水,如果这棵树是罗汉松,那就要加五十分了。
这是坊间非常流行的一个段子,可以证明,罗汉松不愧为中国传统的“开财树”,凡是跟其有关的总离不开一个“财”字,传统赋予给它的象征是吉祥,还兼有避邪的作用。
无怪乎罗汉松一直高踞最受欢迎的高档观赏树种排行榜榜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奇品种,这些品种颜色和特性各异,各自拥有不少拥趸。下面梳理一下业界比较关注的一些以商品名命名的品种。
■ 米叶罗汉松
米叶罗汉松,是松科常绿小乔木,它是一种经持久盆载而变异的品种。它四季常青,叶小如针,短小紧密。光彩青绿,枝干苍劲,寿命较长,是制造盆景常用的树种,树形精美,是制作盆景的名贵树种。由于生长缓慢,一旦成型即是珍品。米叶罗汉松喜和缓潮湿的环境,较耐荫,喜好肥沃松散,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 红芽罗汉松
■ 红芽罗汉松叶色
红芽罗汉松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一带,一般称为红芽罗汉松。红芽罗汉松现在较受欢迎品种,叶面光亮,且树形茂密。因为最先生长在原始荒岛上,一年四季都经受强台风、暴雨等恶劣气候的影响,所以拥有强韧的生长基因,生长速度在整个罗汉松家族里面算快的级别。有种植者试验在肥水管理得当的情况下一年可发5次芽。这个品种早在10多年前就有商户种植,只是当时“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近一两年不论是业界还是坊间在追求“彩叶品种”时才作为彩叶罗汉松的一种被挖掘和广为人知。
红芽罗汉松目前较流行的是靠种子育苗,虽然种子育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小苗,而且生长速度快,但是明显的缺点是品种特性容易发生变异,换句话说就是有可能小苗红芽的性状比较突出,但是慢慢长大后红芽就不红了,这种性状的改变也有可能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出现。因此种植者也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手段去扩繁。
■ 造型红芽罗汉松)
原生的红芽罗汉松大树和盆景难觅其踪影,属于收藏级别了,未见其在市场上流通。
■ 金钻罗汉松
金钻罗汉松的叶子就像一朵盛开的黄菊一样,刚长出来的叶片是鲜嫩的黄色,而且顶芽是漂亮的荷花蕊,但随着枝条的生长,老叶会慢慢变绿,金钻罗汉松耐寒性很差,如果在江西地区种植得保持温度在10度以上方能安全越冬。
金钻苗
■ 菊花芯罗汉松
菊花芯罗汉松外观上看,小叶向内抱拢,形似菊花,俗称“起菊花芯”,若每年秋后掐去夏秋梢,显得枝叶密集,叶片耸立,节间短小,十分美观整齐。它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怕冷,对广东的种植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特性,因为这意味着产品可以卖到江浙甚至更北的地方去。也有人指出这种菊花芯就是“雀舌罗汉松”,也有人说这是米叶罗汉松,命名方式南北各不相同,莫衷一是,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一套方法和标准。也有人指出,很多罗汉松品种都有“菊花芯”,如海岛罗汉松也会有菊花芯出现,这只是根据叶片表面形态来判断的一种叫法。
菊花芯罗汉松
■ 珍珠罗汉松
珍珠罗汉松
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一般叶片短小浓密,萌发力强,罗汉松家族中叶子最短小最浓密的品种。据说有十几个变种,叶片大小尖圆宽窄各有不同,叶色也各有特点,有红芽变种,亦有阔叶荷瓣型变种。
彩叶珍珠罗汉松
阔叶荷瓣珍珠罗汉松
阔叶荷瓣珍珠罗汉松
■ 黄芽罗汉松
黄芽罗汉松叶片不像金钻那么短小和紧凑,嫩叶总体为嫩黄色,顶部为胭脂红色,非常漂亮的一个变种,满树黄芽,市场上量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因为没有确切的名字,业界只是把它称为黄芽罗汉松。
■ 绿钻罗汉松
绿钻罗汉松
绿钻罗汉松优异之处是耐阴,在罗汉松那么多个品种里面来看,耐阴的品种比较少见,而且它的枝叶比较柔软,也可说是一个有潜力的品种。
绿钻罗汉松
罗汉松还有非常多的品种,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日本罗汉松、本地罗汉松、台湾罗汉松等等,按系列来分,又有海岛松系列,中叶罗汉松系列,细叶罗汉松系列(包括雀舌罗汉松、米叶罗汉松等),台湾罗汉松系列(包括绿钻、金钻、兰屿等);如按叶片来分,就有短叶罗汉松、米叶罗汉松、长叶罗汉松、大叶罗汉松等,按地域特征来分,又有日本罗汉松,海南罗汉松、大理罗汉松、兰屿罗汉松等等。不管怎样,罗汉松不论是作为高档庭院树,还是盆景,抑或是绿地绿化,孤植、对植、群植还是盆栽造型,都会是一个长期被关注的品种,有很大的续航力。
金咀罗汉松
金叶兰屿罗汉松
金叶兰屿罗汉松
蘑菇造型的日本罗汉松精品树
《每日桩主》栏目,免费推荐盆友的优秀盆景作品,你可通过如下方式投稿:
1、小编微信: lnpj178
2、 小编QQ:2026700720
点击标题下“岭南盆景”关注公众号: lnpjsj
《岭南盆景》微信公众平台分享最有价值的盆景文化。部分文字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对版权有异议,敬请告知。
阅读 95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