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中日盆景艺术交流解决了我五个疑惑
2017-02-21 中盆会花卉盆景赏石
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以下简称中盆会)主办,江苏盆景协会联盟承办的常熟“中日盆景艺术交流”(以下简称交流)活动已经过去几个月了。活动涉及到理论交流、自由问答、制作表演和联合制作表演以及中日盆景邀请展项目,内容涵盖盆景文化、理念、技艺、产业合作等方面。交流中,中方阐述了中国盆景艺术的文化渊源和传承民族风格的意义;日方阐述了日本盆景风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如何无限探求盆景艺术境界的感悟以及明确提出世界盆景的发源地是中国的理论。中日共同期待两国盆景界的有识之士,以此为契机,拟定建立中日盆景艺术文化交流机制,与同仁一道共同担负起世界盆景艺术发展的领军作用,为中日和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笔者认为,中国是盆景发源国,日本是盆景发达国,本次交流不仅提升了两国之间艺术交流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新高度,而且清晰了中日乃至世界盆景发展的民族意识,更可书的是理清了我国盆景界广泛存在的对中国盆景发展诸多问题的不解或疑惑。如:日本盆景风格的文化背景是什么?中国盆景的民族风格和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盆景艺术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瓶颈?中日盆景发展的各自差距和优势在哪里?中国盆景以什么样的形象与发源国的身份相适应?带着这些疑惑,我辗转反思,反复翻阅常熟交流活动的一系列文字材料,认真回味活动中经历的每一个细节,分析交流活动中对各自民族文化的精辟论述以及两国对盆景艺术特点和风格的全面解析,此时此刻,又学习了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后,我整理出了对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与认知,在此与大家商榷以求真解。
据资料查证,“日本的盆栽艺术源于中国六朝时候,并在唐朝时候由遣唐使传播到日本,被称作“盆栽”(Bonsai),日本自“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从我国南宋全盘吸收了盆景、盆石这些艺术形式后,逐渐与本国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历经室町、江户、明治等时代的演进,变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日本盆栽艺术。”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历史上又多自然灾害,日本人常有生命无常和宿命感。二战战败后,国内经济萧条,由于国际上对日本军事工业发展的限制,迫使日本法律规定了武器不允许出口和限制日本海军人数等条款,这给日本经济复苏带来了极好的喘息和发展机遇。当时,日本政府制定了系列适合经济发展的策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迅速实现了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一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工业、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全面得到质的提升。日本有名望的盆景园大都建立或兴盛在那个时候。
日本60年代后期盆景私家盆景园
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推动了传统文化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各个领域的工匠作风有效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复苏。日本工匠们这种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干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已是代代相传,已成为强国法宝引以自豪。在那种大环境下,日本盆景产业链的发展,也逐步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技术化、集约化、普及化,并将起源国——中国盆景文明推广到了世界,发展到了现在大家有目共睹的水平。
欧美盆景爱好者前往日本学习盆景艺术
这种工匠精神在“盆景作家”木村正彦先生身上表现的最具代表性。他在交流演讲中说道:“用一生精力追求了盆景改作技术,看到了无止境探求的对象——盆景之审美。”,“在我的创作世界里,要不厌其烦的探求技术并在作品中倾注热情。我独一无二的作品就是根据比我年龄还要高几倍的名树或无名的小树素材而产生。我今后的人生亮点还会以这两者来凝视吧。面对‘什么样的盆景是最好的盆景’等问题,我想用一生经历也无法回答,因为潜藏在盆景里的深度之美,正如我这样一个过着市井生活的凡人要捕捉到那个穷极的程度实在是深不可测。”,“记得我入盆景界50年左右之时,身体有些衰老,更不可思议的是从那时起我有过无意中听到‘盆景之声’的感觉。”,“人的一生至多不过是60~80年。从自然界来看,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人也许能看到真实的东西,所以请大家爱盆景并与盆景共存,这样的话,也许这个穷极的答案从一开始就有了。”
日本第69回国风展
日本原盆景协会理事长加藤三郎与
东京都知事铃木俊一参观国风展
日本妇女热衷盆景艺术参观国风展
日本经济的崛起,催生了日本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发展,逐渐形成了主导日本国民意识形态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也影响和推动了盆景文化的发育与昌盛。日本盆景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涉足盆景人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习惯性的研究实践技术和管理,他们最注重的是“与盆景共存”的理念,对中国禅文化理念顶礼膜拜。身兼多职的中日盆景艺术文化振兴协会会长森前诚二先生在讲演中阐述道:“正所谓禅宗之‘动禅’,也就是说在全神贯注研究盆景的过程中,自己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盆景艺术之审美。在这里,一个叫日本的国家继承了中国各种各样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磨成了适合日本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性,中国文化带给日本极大的影响,日本伴随着禅、儒道、老庄和文人思想等精髓,加之自己独自的感悟,融化了自然环境及历史的现象,终于探索出属于本国的审美意识。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有‘触景生情’和‘和谐宁静’,是对静谧的神韵之中存在的‘瞬间之美’的感触。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
“日本人比起绚丽豪华的寺庙及佛像更喜欢感受迎风傲雪、婀娜多姿这种无可替换的形态,但是这种美是会随着时间的自然演进而成为颓败之美。”,“和百花盛开之时相比、观看在微风中飘落的每一片花瓣之时更会引起情趣,与用苔藓覆盖崭新的木板葺屋顶相比,作为穷极之美更喜欢感受那种经风吹雨打的、鸟搬运的种子在草丛中不知不觉的丛生后,再过几年就腐朽的‘刹那之美’,换句话讲,日本的美之穷极精神在于要把外形的美作为内省存在之美来共同捕捉。日本人对于日常的美和美学是基于与自然共存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如何生存’和‘最后怎样结束’的同义词——‘生死观’。我们这些以盆景作家为目标,每天都在和日常的盆景共生活并将其融入自然,这不是言传而是在某一时刻突然能感觉到的那种境界。”,“我们的禅僧用尽日常的每一天学习领悟其境界,并善告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做什么,只要在自己的路上专心致志,一心不乱的去追求即可,在此期间你就会看到你想去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探求的禅的真实世界。”森前诚二先生的讲演深刻地揭示了日本盆景风格的真实文化背景和审美价值观。
典型的日本早期盆景的代表
日本的历史催生了日本的政治意识形态,日本的政治意识形态孵化了日本的国民意识,日本的国民意识形态铸就了日本主流社会的文化特征,这种“物哀”、“闲寂”、“枯高”、“余情”、“素淡”和“野趣”等审美观表现在盆栽方面就是主要以舍利的形式表现为“与盆景共存”或追求向往那种生命从生到死之过程的画面浓缩之美、个体端坐之美和生死刹那之美,在他们的心目中,将他们理解的禅意与“自然共存亡”的审美理念推向到了极致,并在盆栽中用他们乐于寄托和宣表的造型形式表现出来。
再看看中国盆景民族风格的文化基础。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具有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和饱经蹂躏的古中国不同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轨迹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盆景风格和盆景文化的本钱和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
正如BCI国际盆景协会中国区执行主席胡运骅先生在交流讲演中阐述的:“在两国交流的过程中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盆景是一门高雅艺术,必须具有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才有灵魂。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因此盆景创作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道、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曾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活力和生机,它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传统山水园林,也对盆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天人合一’,它把历史上的中国带入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气、气韵生动的崭新境界。”
盆景起源于中国,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淀所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直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从小接受的是中华山川文化的熏陶,毫无疑问,在盆景中表现中国的民族特色是其所长。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意境。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实境,即客观范畴的‘境’;二是虚境,即主观范畴的‘意’。意境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它在盆景中通常被理解为诗情画意。诗情画意就是中国盆景民族特色的精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盆景的造型技术也进步很快,人们对树木加工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但技术应用过头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过于人工而违背自然树性。盆景是人和大自然的共同作品,要重视大自然的创造,留下树木自然生长的空间。在重视自然的基础上追求野趣,可以舒展心境,使其既可以在野性的山水、树木、怪石、溪流间恣意发挥情感,又能通过处理和线条的表现来传达自我,而这正是中国盆景的原本特色。”
胡运骅和赵庆泉先生以唯物辩证的历史认识观,精辟阐明了中国盆景不可复制的文化背景、审美价值观和民族特色精髓。
潘仲连大师在《写在扬州盛会前夕》中所阐述的中国盆景的民族本色应该是“雍容闲雅,清刚中和”和呼吁“民胞物与”,这“八个字,一个呼吁”更是香象绝流的总结了中国盆景民族的本色和应该持有的立场,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