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80岁的张良浩从小生活在大别山区,喜欢种花养草,工作之后,慢慢把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盆景上。上世纪70年代,他的两件作品“迎客松”曾代表安徽获得全国金奖。 退休之后,张良浩更是和老伴闻永兰一起,共同维护盆景,情到深处,盆景山楂今年秋天竟“奇迹”般地开了花、结了果,殷殷果实,煞是喜人。 工作积极 定居合肥 金寨县南溪镇麻河村处在大别山腹地,张良浩从小就生活在这里。 在家乡,张良浩上了两年的私塾,又在麻城小学上到六年级。1956年之后,张良浩到巢湖的安徽工农兵速成中学上了三年课,因为表现积极,1958年和1959年作为军人到安徽大学政治系学习了两年。毕业后,张良浩直接分配到响洪甸水库分管人事,此后又在六安供电局(1972年至1974年)、肥西供电局工作(1974年至1995年)。 这期间,最让张良浩难忘的有两件事;其一,1955年作为全国劳模,22岁的张良浩参加了国庆招待会;其二,1958年、1959年,张良浩见到了来安徽视察的毛泽东主席。 “我作为学校的积极分子,被选中参与接待工作,我亲眼看见了毛主席为安徽大学题字的现场。”说到这,80岁的张良浩眼里顿时充满着光芒。 1995年,在肥西供电局工作了20多年之后,张良浩被调到合肥供电局从事后勤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 情系山林 热爱盆景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张良浩,热爱山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工作之余,时间都花在了树木花草上,后又逐步向栽培盆景转移。 上世纪60年代,张良浩从一位花友那里获悉,在岳西的一1500米山上的一位山民,有一棵紫色的杜鹃,张良浩就和爱人闻永兰赶到岳西。可是挖了紫杜鹃的山民并未满足他们的愿望,两人失望而归。几天后,两人又第二次赶到岳西,这一次,他们带上了熟人,带上了香油等生活必需品,终于如愿以偿。 说到服侍盆景,张良浩极具经验:山林的野花要培植成盆景,要改变其习性,每天都需要小心伺候。“比如兰草,大多生在高山雾重、树木林立的地方,喜阴喜潮湿。”80岁的张良浩娓娓道来:“兰草长得极慢,需要有极度的耐心和毅力,这和种植盆景需要保持的心态是一样的。移植时,要用生长地的土,在山下长一年,再移到附近的园子里长一年,第三年才能移到盆里,有时候,移植十棵,可能只能活一棵。难!” 各种盆景 安居庭院 上世纪70年代,张良浩栽培的黑虎松、迎客松等两盆盆景,代表安徽全国参展,结果获得金奖,这更让张良浩增强了种植好盆景的信心。 临近退休时,单位分配房子,张良浩被分配在5楼,想想心爱的盆景无处搁置,张良浩心急火燎找到单位:“宁愿减少居住面积,也要住带院子的1楼。” 如今,五六十盆盆景端端地搁置在1楼的庭院,错落有致,家里的一棵杜鹃每年都要开1万多朵的花,这都给盆景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观赏机会。 家里的后院也成了盆景专家和盆景爱好者常去光顾的地方,以盆景交友,成了张良浩、闻永兰夫妇与社会交流的重要途径。 “我家老张,不抽烟、不喝酒,我们两人的爱好就是种植盆景,我们离不开盆景,盆景也离不开我们。”张良浩的老伴、今年76岁的闻永兰在一旁补充:“每次旅游,我们只能一个离开家,另一个在家照顾盆景。” 盆景培育 经验丰富 “合肥地区的土,大部分呈碱性,对兰花等喜微酸性土的花草来说,不太合适。”说到种兰草的经验,80岁的张良浩并不讳言:“我是从家乡大别山来的土,每年,侄儿们到合肥来探望我们,除了带礼品,就是带土——家乡的土,是酸性土。合肥的兰花爱好者,除了到花鸟鱼虫市场买土,另一种办法就是在有很厚树叶覆盖下的泡松的土,也可以用于兰草。其实,种兰花不需要特地去买肥料,最好的养料,就是我们平时喝过的酸奶、牛奶盒子的残液,用水冲一下,倒在种兰草的土里,再好不过了,因为兰花就需要勤施薄肥。肉质类花草,最好不要浇大肥,否则容易烧根。” “到了夏天,盆景要早晚浇水,特别是晚上,要等到八九点以后,盆景里土的温度下降以后才能浇,千万不要一等到太阳落山就浇水。” “树质盆景可以施大肥,要选在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 “人要勤劳,放盆景的场地要打扫干净。” ………… 说到盆景的养植,年长的张良浩、闻永兰夫妇总有说不完的话。 盆景之外 仍有爱好 其实, 张良浩除了盆景,还有收藏紫砂壶、画油画的爱好。 “我家老张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家里的被单,经常就不见了。一打听,原来我家老张把它当做油画布,去创作油画了……”老伴闻永兰“数落”着张良浩。 现在,在张良浩的家里就挂了一幅油画《奔马》,用油画的笔触模仿徐悲鸿的奔马,乍一看,还真以为是国画。“这些都是年轻时候的一时兴起,现在年龄大了,手的控制力减弱,即使再有激情,也很难回到当时的状态,还是种植盆景,适合我现在的状态。” 张良浩进一步发挥:“你看,我每天除了散步,就是在院子里服侍着盆景,一天也不知要走多少路,为盆景剪枝、施肥、除草、驱虫……很多肢体的活动——伸臂、弯腰——尽在其中,也不用过多地锻炼了。” 生活规律 小犬相伴 每天早上5点半,张良浩、闻永兰夫妇起床,一个为盆景梳理脸面,一个为房屋除尘清屑。之后,还要带着贵宾犬“球球”出去遛弯。 7点准时吃饭,那是十几种杂粮混在一起打碎的糊糊(早晚都是如此),然后出去散步,顺便买些新鲜的蔬菜。午餐,避免大荤,只是在周六,和儿孙们相聚时,才一顿“大餐”。 晚上10点,无论有没有事,张良浩、闻永兰夫妇准时休息,“球球”就乖乖地挨在他们的旁边。 □本报记者 陶虎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