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钱江晚报通讯员 汪秋琴 记者 金丹丹)断桥相会、八仙过海、十八相送、宝石山、飞来峰、六和塔、西溪湿地……
在长明寺巷社区张欢苗的家里,摆放着四五十盆造型各异的盆景。78岁的张大伯,也成为了邻里口中的艺术家。
要知道,张大伯的盆景,可不只是简单的植物、山石。
它的成员有塑料瓶、石头、牙签、木棍等废品,再加平日不起眼的绿植,经张大伯的巧手,重新布局、雕刻、上色、造型后,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就拿那个“保俶塔”来说,塔身由塑料瓶加有机玻璃拼贴而成,再用油画颜料上色,旁边再扦插了一小丛的迎春花,郁郁葱葱。
“古西湖”中,则用岩石、木头、多肉植物和绿草造型。
“断桥相会”是将树根进行雕刻、上色等艺术处理,许仙和白娘子在断桥上互相依偎的样子很是动人。
张大伯的每个盆景都由“动”、“静”两部分组成。
“静”用的是各种“废品”材料,比如塑料瓶子、盒子、别人准备扔掉当柴火的旧木头、枯萎的树根等等,变“废”为“宝”。
“动”则是指每个盆景的树根雕刻都是“活”的。张大伯说,他会选用迎春花、杉树、榕树、何首乌等生命力旺盛的植物,一个盆景有时候要花上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先看看植物的根茎长得像什么,在原来形状的基础上做些雕刻、修饰,待它生长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加工,最终上色。成品盆景里的植物,过了多年依然长势很好。
盆景是张大伯退休后发展起来的爱好。张大伯原来是铁路工人,是修电器设备的一把好手。“火车上的电工,电风扇、电冰箱,都修。”
张大伯说,自己虽然学历不高,只读了3年书,但是从小喜欢画画,很有艺术细胞,想象力很丰富,自己也是儿子的绘画启蒙老师,现在儿子已经是美院国画系的老师了。
退休后,张大伯和几个朋友上山挖草药,看到各种形状的何首乌,有了灵感:“各种形状都有,有像猫的、像鸟的、像人的。”挖回来几个何首乌,张大伯开始捣鼓起了雕塑,在阳台上搭了个小小工作台,凿子、刻刀、油漆、颜料“进驻”。在精雕细刻的艺术创作中,张大伯越做越有味道:“越做越漂亮,做好了别人看着喜欢,我也很高兴。”
从1998年开始,18年中,张大伯做了上百件盆景。有动物类的——比如孔雀、十二生肖;有人物类的——比如四大古典美女、八仙过海;更多的是和杭城有关的风景——西溪湿地、西湖十景等等。
“今年我们杭州要办G20,我作为一个老年人,想用自己的盆景,为传播杭州的美出一份力!”张大伯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社区的支持。长明寺巷社区工作人员告诉钱报记者,社区准备下阶段在附近的龚自珍纪念馆给张大伯办个展览,到时候,大家都可以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