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消息:今年10月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也有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祖国林业建设的绿色画卷上,总是有一些人在忘我地追求探索着,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河南中州黄河南岸那片郁郁葱葱的60亩绿色土地上,一位老者行走在绿树丛中,娓娓道来。他就是原河南省林业厅巡视员、现河南省中州盆景学会名誉会长张守印。从一位省厅级领导到一名盆景园园长,人生走过了70春秋的张守印没有停下脚步,他用自己所有的精力来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对社会、对祖国林业的庄严承诺,并以全部心力回报社会、回报林业、回报生态。
“大厅长”变身“小园长”
张守印和“绿色”有着不解之缘。
1944年,张守印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县(现信阳市浉河区)长台乡,新中国成立后,张守印考入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因为小时候常用瓜果、树皮、草根充饥,张守印对花草树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读大学,他主动选择了园林系林学专业,并于1974年毅然来到信阳县林业局当了一名林业技术员。
在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发展,林业建设始终是张守印不舍的“挚爱”。几十年来,张守印留下了一系列务实创新的深深足迹:任信阳县县长时,他狠抓茶叶生产,让“信阳毛尖茶”首次荣获全国“十大名茶”称号;在固始县任县长、县委书记的岁月里,他使吃国家救济粮的“缺粮县”变成向国家贡献商品粮的“余粮县”;在信阳市期间,他成功开办首届“信阳茶叶节”,并将之推广成为两年一届、饮誉全球的全国性茶产业盛会……
由于工作成绩卓著,张守印先后获得河南省绿化奖章和全国绿化奖章;1991年,47岁的张守印先后被河南省委授予“学习焦裕禄先进人物”、“优秀党务工作者”,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1992年,他作为党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耀眼的成绩数不胜数,年轻时奋斗不止,年老时总可以休息一下了吧?张守印没有。2004年,张守印到了花甲之年,办理退休手续后,他又开始了人生新的规划——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坚决不给组织添麻烦,做一些自己愿意做、会做、做得好、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眼光独特而富于实践精神的张守印选择了“盆景”。2004年,张守印在郑州市黄河大桥北面的原阳县租下十几亩地,挂牌“中州盆景园”。自此,原来的“大厅长”摇身一变成了“小园长”。
老有所乐,奔向“艺术的林业”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放着退休后的闲适生活不要,偏要“下海”做盆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又没有启动资金,一切从何谈起?有人对张守印的选择表示怀疑:搞盆景既要掘地松土、浇水施肥,还要修技抚育、搬运装填,老张哪能吃得了这个苦?妻子和儿女也都说:“操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退休能休息了,何必干劳心费力的事情?”
“搞盆景虽然比不上大规模植树造林,但它是生态与艺术的结合,是‘艺术的林业’、‘林业的艺术’。人说老有所乐。我学的是林学,盆景是林业向个人生活的延伸。我就‘乐’这个。”张守印这番发自肺腑的话,终于让家人接受了他的“新事业”。
张守印这个“园长”,其实真正的职务就是工人加技术员,自中州盆景园开办后,张守印每年至少有4个多月的时间待在那里。中州盆景园离家20多公里。每次去基地,妻子崔华都要在头天晚上为张守印准备些干粮。清晨5点多张守印就起床,背上干粮、戴上遮阳帽,去搭乘开往基地的头班公交车。出了郑州市,还要转一次公交车,通常单程就需要一个多小时。除了管理自己的园子,他同时还要指导四五个乡亲培育、装盆、修剪的技术,长期体力劳动,张守印的双手早已结出厚厚的茧子。
10年过去了,时间证明了一切。经过不断地努力,张守印的“事业”开始扩张了——2010年底,位于黄河南岸的黄河滩区的第二片基地诞生,总面积约60亩。到了2013年,张守印的两片基地向社会提供苗木2万余株以及40多个品种的租摆花木5000余盆。
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
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张守印总说:“不能小看了盆景事业的发展前景。发展现代盆景,就是要着眼现代化生产,尤其要鼓励自行育苗,尽量避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为此,张守印广泛联络盆景界知名人士,推动成立了河南省中州盆景学会,一方面通过创办刊物、出版书籍、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现代盆景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各种盆景展览,大力普及盆景管理常识,以不断提高盆景存活率,从而最大可能地节约社会生态资源。目前,中州盆景学会个人会员达到480多人,创办学会直属盆景基地1个、市级基地5个、县级基地26个,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
“如果‘大林业’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小盆景’则旨在走入千家万户,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室内环境,二者相互依存、关联密切。”关于未来,张守印有两大梦想:一是全速壮大现代盆景阵容和力量,二是降低盆景造价。“努力把盆景的价格控制在500元以下,从而让盆景走进千家万户。”
“虽然我每天很忙很累,但只要服务了社会、贡献了社会,我就会有很大成就感。”张守印笑呵呵地说:“再说了,不停地思考和劳动,使我仍然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这难道不是我收获的最大利益吗?”
有诗云: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是的,一位胸怀社会、甘愿奉献的长者,他的世界里必定满目青山、春花嫣红,这是关于个人的、也是关于国家的美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