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与彭盛材、朱本南、潘池三位盆景艺术大师畅谈,在他们看来,盆景已经不单纯是一门艺术,对于盆景大家都会像“亲生骨肉”一样看待。
这或许就是为何容桂盆景能够一直长盛不衰的秘诀。
自小便是盆景艺术追随者
与三位大师细聊间,发现他们几乎都是从小就喜欢上了盆景这门艺术。“我从小学开始就喜欢盆景了。”彭盛材说,自己家算是艺术世家,父亲是专门做古建筑装修的,家庭的艺术氛围让他从小就喜欢上了盆景这门艺术。他说,当时家里有两亩园地,有几棵千奇百怪的树,它们的姿态让儿时的自己乐此不疲。
“但因为生计原因,我不得不把对盆景的喜爱放在心中,随父亲学习古建筑装修的手艺。”彭盛材说。
凭借天生对艺术的敏感,彭盛材在古建筑装修这一行也干出了一番事业,但对于盆景他并没有放弃。1970年,他终于有机会全身心投入盆景艺术当中。他的作品潇洒、飘逸、大气,手法新颖,风格华而不乱,简约脱俗。凭借艺术天赋和后天勤奋地研究创作,他在省市、港澳台、亚太地区甚至世界性的赛事中屡次获奖,被授予中国盆景大师称号,成为全国知名的19位盆景收藏家之一。
听到彭盛材说起玩盆景的经历,朱本南也在一旁频频点头。朱本南也有着和彭盛材同样的经历,同是在小学时爱上盆景,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暂时离开盆景。
“心里是千回百转。”朱本南说,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自己在修剪盆景。朱本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步入社会时也只能选择经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机会“重拾旧爱”。
朱本南笑称,盆景艺术就像是一个漩涡,跳进去就出不来了,“这并不是因为出不来,而是心甘情愿的在里面不出来了。”
盆景作品被视作“亲生骨肉”
来到彭盛材的“彭园”,在门口右侧墙上的四个大字“盆艺奇葩”映入眼帘,这块精致的大理石题字,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际盆栽会和顺德人民政府联合赠给彭盛材。踏入园中,美不胜收,穿梭在园中,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在盆中景的艺术海洋中。
彭盛材说,自己的创作理念是进行盆栽创作时,对植株的未来造型提前要有一个准确的构思、判断,从而控制好枝干的走势。“人家向左走,你就要向右走。不断创新、不拘陈式、有个性、与众不同。”
谈到最得意的一件作品,他指着窗外那棵郁郁葱葱的马尾松,笑逐颜开。针叶根根翠绿,枝干曲折蜿蜒,顺势垂下,用“九曲十八弯”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件他甚爱的作品被命名为“卧龙松”。
对自己的作品,大师们都视作“亲生骨肉”。“到现在只卖过一盆,还是因为开玩笑的时候不小心卖的。”彭盛材笑称,那件作品叫“双雄竞秀”,是他培养了40年的作品。当时一位福建买家从2004年就开始追着要买,但自己一直没松口。2011年,在参加上海盆景精品展时,这位买家再度提出希望购买,并提出让自己随便开价。当时,他开玩笑地说,要100万。但没想到这位买家立即答应。
“本是想让买家知难而退,但没想到对方愿意出百万买这件作品。”彭盛材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万般无奈下,他只得将自己的挚爱,交由对方继续培养。
培育盆景是养生怡情之道
在容桂,大多数盆景玩家与彭盛材一样,都不会轻易将自己心爱的作品投入市场。但只要遇到爱盆景之人,往往随便给个价钱,就可将盆景带回家中。
被容桂盆景艺术界奉为“泰斗”的盆景老艺人潘池也是这样一个人。池叔说,自从他将买回来的树头经过“截干蓄枝”,然后摆放在自己经营的单车出租店后,经常都有同好将自己新买的树头拿来请他帮忙“修改”,有的就与他交流“玩树”心得。遇上有人对自己某盆树头情有独钟,恳求割爱,池叔会变得很大方:“价钱随你给,只要你喜欢,就算是交个朋友。”
“培育盆景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养生怡情之道。”朱本南的观点,代表了容桂盆景爱好者的普遍心态。在他们看来:盆景是一种高雅艺术,一种精神寄托,千金难求。朱本南在住宅门前专门开辟一块地做盆景培育场后,这里就成了志同道合者喝茶、聊天的休闲场所。
“将盆景胚材培育成一盆极具欣赏价值的盆景,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当中的苦与乐只有自己和行内人士才能感受得到。”朱本南说,面对这些造型奇特的盆景,他就会感到有无穷乐趣。如今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在盆景上仍感到时间不够用,有时半夜三更也会起床开灯摆弄自己心爱的盆景,以致被人呼为“傻子”。
彭盛材说:“人人都知陈村花卉最为有名,但论岭南盆景,全国镇一级却没有第二个能和容桂媲美。”这一观点并不是容桂人自夸,而是得到了海内外盆景专家们的一致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