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一篇名为《金华佛手落入贱卖境地》的报道,报载时下正是金华佛手成熟丰收的季节,原本这些名副其实的金疙瘩如今已渐渐落入贱卖的境地。三年前佛手干片每公斤能卖360元,现在每公斤只能卖16元;鲜果原来每公斤可卖70元,现在只能卖到8元;佛手价格缘何一落千丈?据分析无外乎几年前见佛手好卖,村民一哄而上,结果导致市场饱和及佛手的产业面太狭窄、没有扩张佛手的产业外延等。
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今年我县市场上出现的板栗贱卖现象。往年10元甚至10多元每公斤的板栗今年只卖到了4-4.5每公斤。面对如此的贱卖境地,种植板栗的山农也和种金华佛手的果农一可苦不堪言。分析其原因无外乎市场饱和等原因,说到底仍是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在操纵着。
目前我县的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市场前景看好,但是是否有一天市场这双无形的手也会将它们推到“贱卖”的边缘呢?我们不得而知!
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它仅要承受自然风险,还要承受市场风险。对农业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便集中改善农业装备和条件,增强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除此之外,如何更好地增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呢?
笔者认为对农业的深度开发能有效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几年前,安吉大山里漫山遍野的竹子除了能做建筑材料几乎没有别的用途,在建筑业不紧俏的年头,山农们只能将毛竹砍来当柴禾烧。如今随着竹产业的做深做细,竹子从竹叶到竹根摇身一变都成了宝。笔者走访了一些山农,没有人为担心今年的毛竹会贱卖。这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地证明了深度开发的有效性。据了解,目前我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还很低,深度开发的项目更少。
笔者认为,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有时候农产品的贱卖并非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农民在各方面都各处于弱势地位,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中也具滞后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实现生产管理,将农业做成了一个信息化的产业是否也能抵御市场风险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