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消息:盆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园林艺术,广州人更是喜爱栽种盆景。岭南盆景界“行专”周炳鉴从20多岁就开始琢磨盆景,凭着好学和勤勉深耕50余年,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手”令光秃秃的树桩枝繁叶茂,成为奇妙的盆景艺术品,成功让民族英雄邓世昌亲植的百年苹婆结出二代果实,更使舶来的红果树反季节结果,被行内尊称为“红果王”,是岭南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小伙子钟情盆景 转眼已成白头翁
海珠区邓世昌纪念馆的庭院内,展览了上百件姿态各异的盆景,常见的九里香、罗汉松、簕杜鹃,珍稀的水松、黄杨……周炳鉴手把剪子,穿梭在盆景间,不时停下脚来,凝神贯注,剪掉一些杂枝芜叶,眼神中流露出关爱和自豪,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当中一盆相思陪伴他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依然生机勃勃。
盆景不像其他手工艺,单看上去修修剪剪平淡无奇,甚至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这也是岭南盆景的一大特点,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迹。必须要经年累月地修剪,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各种造型,一如天成。
“很多人以为只有有闲有钱的老头子才爱玩盆景,我还是身无分文的细路哥(小伙子)时就对盆景情有独钟,一发不可收拾,痴迷了几十年。”
周炳鉴出生于海珠区一个普通人家,受邻居的影响,他小小年纪就对盆景情有独钟,经常去看邻居淋水剪枝。看得多问得多了,自然就手痒起来,出来工作有了收入就将业余时间都投在了盆景上。
一有空,他就跑到清平市场的“树仔头”圩,“淘”山民摆卖的鹊梅、山橘等老树头。不仅要眼到还是手到,掂在手中把玩一番,看是否符合选材标准:能否做悬崖、能否做斜树、能否培育成大树形。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树桩中,翻寻自己心水的树头。
培土掐枝胆大心细 经年累月坚持做笔记
跟其他的艺术品不同,一盆盆景的形成,除了成功选胚、细心雕琢,还要经历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玩盆景的人不少,但真正成为专家却寥寥无几,周炳鉴就是有这份心思和坚持。
每培育一个树胚,周炳鉴都会在笔记本上开一个“专栏”,记录它们的成长历程。从一段秃秃的“光棍”树桩,到枝托显现雏形,再到开枝散叶,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经年累月,要费去多少心血,外人难以揣测。
“培土掐枝是栽培的基础,都是手工活,要胆大心细。”一个长得合适的芽,长到枝条如甘蔗大小,就要将其掐断,再发芽,再长到枝条如拇指大小,继续掐断,继续长芽,如此枝条由中指、烟、筷子、香、牙签大小一步步递减下去,最后枝开叶散,才算成型。
与种树种菜也不同,盆景所需要的土壤并不是越肥沃越好,而是疏水透气为佳,一般来说老工厂锅炉锻炼出来的煤渣是最适合的土壤基质,但是对于周炳鉴这样的工薪阶层也是不小的负担。后来他自己尝试用废煤渣和粗砂混合成基质,加上废旧的海绵和树枝,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成为合适又便宜的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