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奇,古,怪著称,为我国盆景艺术四大流派之一.
扬州盆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它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为我国树桩盆景的五大流派之一。扬派盆景受扬州明清时候画风的熏陶,并受古城造园、养花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仿效名山大川,借鉴山水名画,方寸之间,意境阔大。造型严谨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一寸三弯,功在剪扎 ”。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扬州盆景亦称扬派盆景,是全国五大流派之一,指明清两代就很有名。扬州盆景又分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等。特别是观叶类的松柏榆枫、瓜子黄杨等树桩盆景,可谓独树一帜,主干"一寸三弯",树冠成云片状。这是借鉴绘画"枝无寸直"的原理和园林假山的堆掇技巧,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近些年,扬州园艺工人又制作和培育了大量盆景,先后运往西德、英国、比利时、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丹麦、荷兰等国家及港地区展销,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称赞。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珍品它的植物、山石等自然物为素材,经过园艺培养和艺术加工,将大自然中美好景色及神韵再现于花盆中,成为一种精美艺术品,具有“以小喻大”、“形神兼备”的特色,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盆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候,开创了水旱盆景,发展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1981年,经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审定,以扬州、泰州为代表的具有“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特色的扬派盆景,被确认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此后扬派盆景参加了第一至第五层中国盆景评比展览,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腾云》还获得日本大阪花与绿国际花卉博览会金奖,扬州盆景出口到有关国家,享誉海内外。
1994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扬州大学教授徐晓白、扬州红园的赵庆泉、林凤书“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扬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四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吟咏扬州风情的名诗名句,早已为人所熟知。历史上的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不少著名诗人、画家都云集在扬州。著名画家石涛和尚和扬州八怪对扬州盆景艺术的发展,均有较大影响。相传扬州盆景艺术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盆景匠师代不乏人,流传到今天,成为我国树桩盆景的一个主要流派。
扬州盆景艺术在元、明时代,就采用“扎片”的造型艺术。清李斗著的《扬州画舫录》申,有好几处描述扬州盆景。扬州盆景风格影响到苏北如南通、如皋、泰州、靖江等地,但在艺术处理上,略有不同,因而扬派有东、西两路之分。所谓《东路"是指东面的南通、如皋一带,又称"通派"。所谓“西路”是指西面的扬州、泰州一带,又称"扬派"。
扬派树桩盆景的制作技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一寸三弯:根据"枝无寸直》的画理,采用"一寸三弯"的扎片技法,即用棕丝将每寸枝干缠成三弯,成形后剪去棕丝而不留束缚的痕迹。
2、云片:即将枝叶剪扎成极薄的云片,叶叶俱平整而仰、平行而列,酷肖蓝天中朵朵云片。技法高超的,在云片上面放一盘清水,也不会点滴外溢。云片的扎法,是根据松柏叶面向上的自然现象,也是符合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因为它层次分明,上不掩下,可以通风透光,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就显得呆板而公式化了。近年来,扬州盆景跳出了传统的窠臼,改进了技法,吸取其它流派的创新经验,如制作榆树、雀梅等盆景,就采用了苏派剪扎结合的技术,不仅容易成形,而且避免了过去矫揉造作、千篇一律的毛病。
3、弯:将盆景主干扎成弯曲状,西路的扎法称游龙弯,形如游龙,变化多端,呈现出一种苍古奇特的曲线美。东路的扎弯法称两弯半,即将主干从基部开始扎成两个弯,成"S"形,再托半个弯做顶。
4、疙瘩:即在树木幼小时,将主干基部打一个死结,或绕一圆圈,成疙瘩形状,从而显出古老怪状,这种形式多见于观花类的梅和碧桃。只绕一圈者称单疙瘩,左右各绕一圈者称双疙瘩,绕三圈者称三疙瘩。但人们已认识到这一传统造型法是与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相违背的,已在逐渐减少,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
5、提根:即将树木的根部逐年向上提,使其悬根露爪,成龙盘虎踞之态。现在还陈放在扬州市园林管理处的一盆桧柏盆景,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可算是扬州盆景艺术的代表作。这盆古柏,人们称之为"一把伞",直至现在,树皮虽只剩下三分之一,但仍然飘逸豪放,生机盎然,其主干挺拔有力,弯曲自然,宛如游龙盘旋而上。树冠象一片祥云,翩然起舞,又象铺展在天空申的一块绿毯,更象撑在空中的一把翡翠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