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艾草设施栽培技术

   2025-01-27 宋远辉0
核心提示:食用艾草设施栽培技术摘要: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对食用艾草设施栽培的环境选择、基肥施用、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等进行总结,有效
食用艾草设施栽培技术
 
摘要: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对食用艾草设施栽培的环境选择、基肥施用、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等进行总结,有效提升了食用艾草的定植规范、水肥管理、温度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科学收割等标准化。解决了食用艾草设施栽培技术缺乏,避免了过早纤维化、产量低、集中上市等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弥补功能型蔬菜市场空白,丰富了特色叶菜种质资源。该技术系统操作性强、对食用艾草设施栽培规模化推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食用艾草又被称为野艾蒿、荫地蒿、小叶艾,是一种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独特香味,多为丛生,叶面积相对较小,嫩叶具灰白色蛛丝状柔毛,随着时间变化,柔毛变稀疏或几乎全部脱落;茎秆直立,成熟茎秆紫红色,株高60~120cm。食用艾草每100g鲜物质含蛋白质4.48g、脂肪0.64g、粗纤维2.97g、多糖1.39g、总黄酮1.95g,其中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抗肿瘤等活性,可以替代艾蒿(ArtemisiaargyiL.)入药,具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等功效[1]。食用艾草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每逢清明用其蒸青团和艾米果等糕点用作祭祀。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和健康意识增强,来源大自然、药食同源的低热量的野生蒿类蔬菜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食用艾草做成清香怡人的青团、艾米果、艾饺、艾面条等30多个品类,深受人们喜爱[2]。
 
食用艾草对各种气候环境、土壤类型有很好的适应性,喜肥耐瘠,对干旱、寒冷的环境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忌霜冻和积水。野生食用艾草在我国多分布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地。在气温24~30℃时生长旺盛,温度超过30℃后茎秆开始抽薹老化,茎叶木质化以及挥发刺激性次级代谢产物含量增加,使之不再适合食用;因此,一般集中在3月下旬-4月上旬采撷,采收期较短。此外,露天栽培技术水平粗放,标准化程度低,病虫害较多(白粉虱、青虫等),质量、产量参差不齐,一年仅能收获1~2茬,严重影响食用艾草的产业化发展。为适应食用艾草高产、优质的周年供应,本研究结合水肥一体化、遮阳网、二膜等设施,从环境选择、基肥施用、茬口安排、加强田间管理等入手,规范艾草的种植流程,为食用艾草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有效推动食用艾草产业发展,弥补功能型蔬菜市场空白,丰富特色叶菜种质资源。
 
1产前准备
 
1.1环境选择
 
一般选择地形平坦、交通便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含量≥l.5%)、全盐含量<0.1%、地下水位较低、灌排便利、无旱涝之虑的微酸性至中性(pH值5.6~7.2)壤土及砂质壤土为宜;忌多年连作,前茬忌菊科作物。
 
1.2大棚棚型与设施选择
 
优选顶部竖式通风连栋钢架大棚。单跨宽度为8.0m,开间距离为4.0m,肩高3.0m,顶部垂直高度为5.35m,二拱高2.0~2.9m,顶部和侧通风口宽度分别为0.9m、1.8m,通风口由40~60目防虫网覆盖。冬季配备双膜保温,夏季配备内遮阳或外遮阳设备遮阴降温,以及蝶片式滴灌带(滴孔间距10~15cm)和水肥一体化系统。此外,具有通透性、土壤环境和设施条件相似的单体式大棚、肩部通风连栋大棚、拱棚等可周年种植的设施大棚亦可。
 
1.3良种选用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具有丰产、稳产,耐低温弱光,抗病性良好,香味浓,再生力强,枝叶鲜嫩适合叶用鲜食的品种。可供选用的艾草优良品种有‘红脚艾’等。若栽培当地的野生种时,要选择枝繁叶茂、气味浓郁、根系健壮,适合多次采收的植株根茎或再生株。
 
2播种或移栽
 
2.1整地及土壤改良
 
前茬作物收获后,为防止棚内根结线虫或其他土传病害危害,可在7-8月进行灌水闷棚,667m2配合施用40~50kg生石灰和5kg茶树麸(主要成分为苦参碱)消杀15~20d。闷棚结束后打开通风口进行通风降温,667m2施用腐熟有机肥1000~1500kg、生物有机肥100~150kg、纯硫基复合肥(N∶P2O5∶K2O=17∶17∶17)40~50kg,翻耙2次,深度35~45cm,垄面宽1.6m,垄高30cm以上,并铺设滴灌带。
 
2.2定植方式
 
艾草是多年生植物,种植1次可以收获3~5年,随着年限增加,根系会逐渐老化,产量和品质也逐渐下降,可在种植3~5年后根据产量情况进行换茬,另选地重新栽培或间隔3年以上原地栽培。食用艾草的定植方式主要有3种:播种定植法、分株定植法和埋植根茎定植法,实际生产过程中分株繁殖和根茎繁殖运用较多。
 
2.2.1播种定植法。设施栽培可在每年早春或仲秋播种。选择干燥、饱满、无杂质、无病虫害和霉变的种子,播种前,先用40~45℃温水浸泡24h,捞出后用清水冲洗2~3min,沥干水分后置于发芽箱催芽。露白后,为使播种均匀,可拌入适量干细沙或草木灰进行条播,播种后表面覆盖0.5cm左右厚细土或基质土。一般667m2播种2~3kg,出苗后适时间苗,重点拔除弱苗、病苗、高脚苗和过密苗,间苗后,667m2撒施尿素4~5kg或含氨基酸叶面肥0.5~1.0L。幼苗长到10~12cm时定苗,定苗株距15~20cm、行距25~30cm,并铺设好滴灌带,方便后期水肥管理。食用艾草种子发芽率较低,出苗较弱而不齐,此法较少用。
 
2.2.2分株定植。根据茬口安排,在每年的3月末—4月初或9月—10月初,选择生长健壮、萌芽长5~7cm、丛生较好的食用艾草种群,再选阴天或晴天傍晚连根挖取;分剪植株时,注意不要损伤嫩芽和根茎。定植前2~3d对垄面浇水,移栽时距离滴灌带10cm左右,行距为40cm、株距15~20cm,每穴定植2~3株苗,定植深度可根据根系的多少调整,一般深3~8cm(土壤覆盖根系,以露出芽眼为宜),定植完后及时浇透定根水。建议种苗现挖现栽,避免定植隔夜苗,以免产生烂根或失水过度,定植前亦可蘸取3%恶霉灵和生根剂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体浸泡1~2min,降低病害和促进生根。
 
2.2.3埋植根茎定植。与分株定植类似,根据茬口选择定植时间,细心挖取浅黄色、无病虫害、芽点多的艾草根状茎(不要挖断),抖去泥土和枯死根和病虫根,用消毒后的剪刀或裁纸刀将根茎切割成5~8cm长小段。为防土传病害,切割后的根茎可用恶霉灵和生根粉800倍液完全没过根茎后浸泡2min,取出阴凉处静置4h以上,靠近滴灌带10cm左右定植,行距为40cm、株距15~20cm,每穴定植2~3段,后覆一层0.5~2.0cm厚的细土(保证根茎不裸露在外即可),浇头缓苗水。根茎也需要当天挖,当天定植,放置多天再剪段定植成活率较低,埋植根茎定植法的,只要能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发芽率基本可达100%。
 
食用艾草设施栽培技术
 
3大田管理
 
3.1水肥管理
 
 
食用艾草喜肥、耐旱、忌积水,因此应根据土壤墒情浇水,保持“见干见湿”状态,垄沟间不能见明水。夏季高温时,选择16:00之后浇水,冬季选择10:00-15:00间浇水,有利于艾草生长。鲜叶在收割2~3茬后,667m2随水冲施尿素7~8kg或纯硫基复合肥(N:P2O5∶K2O=17∶17∶17)10~15kg,以提高嫩芽、嫩叶的产量和枝叶的嫩绿度;也可根据植株长势等灵活确定。入冬前,667m2开沟埋施腐熟有机肥500~1000kg、过磷酸钙40~50kg、硫酸钾8~13kg,确保长期的丰产和稳产,以及增强食用艾草的耐寒性,提高冬季产量。
 
3.2温度调控
 
食用艾草白天最佳生长温度为24~30℃,夜晚为10~15℃。棚内气温高于30℃时,打开顶风口和边膜及时通风;若棚内温度高于35℃时,9:00-16:00打开遮阳网配合上下通风口降温;气温低于10℃时,放下边膜,关闭顶风口。气温低于5℃时,须及时展开棚内二膜进行多层保温,避免产生冻害。如夜间出现结霜现象,要及时采取增温器、蜡烛等增温措施,以提高冬季效益。
 
3.3病虫草害防控
 
3.3.1草害。食用艾草生长前期杂草较多,当田中杂草长至2~3cm时,及时中耕划锄,或在艾草成活后在行间覆盖秸秆、谷壳等,能够较好地防控杂草。待艾草大量分蘖封行后,杂草较少,可定期人工拔除。
 
3.3.2病害。食用艾草抗病能力较强,棚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基本不发生病害,即使轻微病害可不必用药防治,加强通风即可缓解。然而,在冬春季,连续低温寡照,棚内湿度大,需重点预防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和枯萎病等细菌性病害暴发,在初期可间隔期为8~10d喷洒1~2次宁南霉素25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亦可使用腐霉·百菌清烟熏剂在傍晚进行烟熏。
 
3.3.3虫害。食用艾草自带特殊气味,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偶然出现粉蚧或蚜虫,或从茄果类蔬菜中迁移的白粉虱、红蜘蛛和蓟马等虫害。虫害发生较轻时,调整水肥措施即可,不需用药剂防治。大规模暴发蚜虫时,可利用丽蚜小蜂进行生物防治,或于若虫期间隔5~6d连续喷洒2~3次25%吡蚜酮悬乳剂。发生白粉虱或红蜘蛛病害时,于若虫期间隔5~6d喷洒2~3次4%阿维·啶虫脒乳油或噻虫嗪4500倍液,或者在傍晚利用异丙威烟熏剂进行烟熏。
 
4科学采收
 
设施栽培食用艾草每年收割7~8次,当植株高15~25cm时收割,每次收割时留茬高2~3cm,采收后选择嫩茎和嫩叶进行鲜食或加工,用保鲜膜盛装或粉碎后装好暂贮或出售。
 
 
更多>同类种植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