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虫害有沙姜瘟、炭疽病、叶斑病、夜蛾等,多种病害并发时将严重影响沙姜产量和品质。
(1)沙姜瘟。
又名沙姜腐烂病,由茄科雷尔氏菌侵染沙姜根状茎后引起,属于细菌性病害,是实际生产中最为常见的姜病。发病植株叶片会下垂反卷,正午时可观察到叶片萎蔫下垂,随后又缓慢恢复正常,反复3~7d逐步枯萎泛白,根茎腐烂散发臭味,染病部分叶片由灰绿色逐渐变为黄色,叶柄基部或心叶变褐腐烂,直至整株倒伏,病茎基部、根部呈水渍状,病部维管束变褐坏死,按压后出现白色黏液[4]。
姜瘟常于6-7月份出现,8-9月气温升高时进入发病高峰期,通常由姜种带菌带病、选地不当、田间疏忽管理(未及时除草、肥料带菌)等引起,一旦感染将连片发生,严重时将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5]。
姜瘟常于6-7月份出现,8-9月气温升高时进入发病高峰期,通常由姜种带菌带病、选地不当、田间疏忽管理(未及时除草、肥料带菌)等引起,一旦感染将连片发生,严重时将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5]。
防治措施:整地阶段选择地势高的地块,开高畦、深沟,排积水;利用致病菌呈酸性的特点,整地时提前撒石灰,调整土壤至弱碱性,破坏致病菌生长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几率;多施充分腐熟的优质磷钾肥,确保苗壮苗齐,提升植株抗病能力;采用大面积连片、水旱交替轮作方式,避免与青椒、番茄、绿豆同样易染青枯病的作物轮作;出现病株后立即拔除销毁,使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姜种播种前用7000倍液链霉素浸种,播种后每隔7d喷洒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齐苗后使用姜瘟净600倍液、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混合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灌根,遇下雨天气补喷药剂;利用植物组培技术,以沙姜芽为外植体,将沙姜茎尖进行脱毒培养,大量繁殖无病毒种苗,从源头杜绝沙姜瘟的发生。
(2)沙姜炭疽病。
由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病原真菌侵染引起,属于真菌性病害,发病植株从叶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灰黄褐色、同心轮纹的大病斑,多点病斑逐步相连,最终导致整片叶变褐枯死。每年6-11月为炭疽病流行高峰期,受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在苗期(6-7月)、老熟期(10-12月)因抗性较弱易发病[6]。
防治措施:除草阶段,清理田间病株,带离田间,集中烧毁处理;2次追肥期间适当加大施肥量,增强苗木长势;齐苗时,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易斑净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加50%百菌清1000倍液进行防治,期间可交替用药、按需混用,根据病情每隔7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夏季高温时期搭建遮阳网,多雨季节避免田间积水。
(3)沙姜叶斑病。
由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病原真菌侵染引起,属于真菌性病害,高温、多雨、过密栽培等易引起此病害发生和流行。感染叶斑病后,叶片会出现圆形斑点,逐渐向整个叶片蔓延,斑点逐步干枯,形成白色网膜或出现细小的孔洞,导致根茎瘦小或腐烂,发病后期生有黑色霉层。
防治措施:优先选择土壤疏松、透气、湿润、肥沃、略微带有砂质的地块,整地时排水沟避免过窄,以便及时排存水积水;出苗后适当遮光,荫蔽度控制在50%~70%;施用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平衡土壤菌种;病害发生后,可喷洒50%代森铵600倍液、1%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7,8]。
(4)夜蛾。一般在季节更替、抽发新叶时发生,白天藏匿于土壤中,夜晚爬出咬食叶片,严重时会吃光整个叶片。
防治措施:虫害为害前,可喷洒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600倍液、生物农药虫瘟1号1000倍液、20%杀灭菊酯2500~3500倍液药剂进行预防,每隔7d喷施1次,连续施用2-3次,清晨或傍晚时使用效果更好;利用夜蛾趋光性,设置紫光灯诱杀成虫。
2.4.8适时采收。
每年12月末-次年1月是沙姜的最佳采收时期,其产量由粒重、粒数、有效丛数三因素构成,每株沙姜重150~200g。实际采收时,仔细观察沙姜上部茎叶,若呈现卷曲、褶皱、枯黄时,满足采收条件。采收时整株连根挖起,避免机械损伤影响卖相,剥落残留在表面的泥沙、枯叶与须根后,可作为鲜品姜上市,也可洗净晒干后切片或打粉制成成品调味料售卖。如需用作姜种,需待沙姜完全老熟后采收。
3结语
沙姜作为兼有食用性和药用性的优质农作物,经济附加值较高,应用前景广阔,根据其喜温暖湿润和不耐寒的生物学特性,尤其适合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