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把握树桩盆景的意境
我们理解和把握“意境”,需搞清"象”"意”"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象”与"意”在盆景艺术创造中是充分体现主体思想情感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要借其以表达"意“象”的形式只是"尽意”与"得意”的一种媒介和工具。没有"意”,"象”无灵魂,没有"象意”无寄托。"境”与"象”有着直接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象’’是"境”产生的物质条件,"象”是有限的、可感可视的、具体的构成与形象。"境”是"象’’与"意’’结合的产物。“
象’’是实的、客观的,"境’’是虚的、主观的。"象”是"境”产生的基础,“境”则是“象”的构成、组合与营造中至高层次的目的性追求。"境”是"意”的具体体现,是"意”的创造与落实,‘‘意”是“境”的内容,是“境”赖以存在的前提。故而"意”与"境”向来是两位一体的,没有"意”就没有“境”,没有“境”,“意”就没有归宿。
象’’是实的、客观的,"境’’是虚的、主观的。"象”是"境”产生的基础,“境”则是“象”的构成、组合与营造中至高层次的目的性追求。"境”是"意”的具体体现,是"意”的创造与落实,‘‘意”是“境”的内容,是“境”赖以存在的前提。故而"意”与"境”向来是两位一体的,没有"意”就没有“境”,没有“境”,“意”就没有归宿。
"意’’和‘‘象”,是意境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有"意”无“象",或是有"象”无‘‘意”,都不可能产生"意境”。但"意境”不是"意”和"象”的简单相加,而必须是有机地融合,这种有机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意”与"象”合,“象”与"意”配。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意境”。
意”是无穷的,"象”也是无穷的,相同的"意’’,可以与不同的“象”相结合而产生相同或不同的意境。相同的"象”,也可与不同的"意”相匹配而产生不同的意境。
如图一,其意相同,都是为了体现顽强的意志对于生命的意义。‘‘象”虽各不相同,但都枝繁叶茂,生命力相当旺盛,因此,意境相当。
如图二,其意相同,也都是为了体现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各不相同,意境也有区别。
左图:如果说图一四图表现的是年青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那这图就像是一个风烛残年、油尽灯枯、行将就木的沧桑老人艰难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不知与风霜雨雪、酷暑严寒搏斗了多少个轮回,其残缺不全的身躯里,不知包含着多少岁月的辛酸,靠其顽强的意志,虽然枝尚在、叶还青,但已根枯、身残、心衰,像一匹暮年的老马,拖着疲惫而庞大的身躯,喘着粗气,时感心力不济。观者油然而生的想法:它到底还能支撑多久?尽管如此,其顽强的意志,却更加令人钦佩。
观其形象,根干粗大,枯残严重,躯干弯曲,尽显岁月的艰辛残酷和树桩的沧桑古老,能很好地体现其表现意图。其意(内涵)丰富,其境高古而深远,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中图:阴沉的天空下,一排树木紧紧地靠在一起,枝干皆向右倾斜,这是长期遭受强风侵害所致,许多细长的枝条已呈干枯之态,虽有生机,但活得十分的勉强与艰难,在体现顽强精神的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团结奋斗的集体精神。其造型,犹如一块浆洗得有些发白的布帘在空阔的草原上迎风招展,动感十足。
其意境自然也是好的,但与左图相比,显得没有那么沧桑古老,给人的感慨也就没那么深刻和丰富。右图:一棵古树,生活在贫瘠的旷野,已枯死断去大半干枝,所剩枝干,受外力的打击与摧残,呈枯残状弯曲下垂,但其末端枝繁叶茂,生机无限,其形状给人一种悲凉壮美之感,且在这种悲凉壮美之中,没有丝毫的怨天尤人,有的是默默地忍受与顽强抗争。
观其物象(树的造型),细枝细叶的茂盛与其主干主枝的枯残、细枝细叶的生发向上与主枝的弯曲倒伏形成强烈对比,枝叶浓密处,不透风雨,枝干光秃处,尽显沧桑,构图严谨而优美。其意境自然也是高古深远的,但这种高古深远与左图是不一样的,其深远与中图也不尽相同。左图给人的感觉是心力的衰竭,是内伤,右图给人的感觉是偶然因素的打击,是外伤。中图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右图体现的是个体的力量。
左图:如果说图一四图表现的是年青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那这图就像是一个风烛残年、油尽灯枯、行将就木的沧桑老人艰难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不知与风霜雨雪、酷暑严寒搏斗了多少个轮回,其残缺不全的身躯里,不知包含着多少岁月的辛酸,靠其顽强的意志,虽然枝尚在、叶还青,但已根枯、身残、心衰,像一匹暮年的老马,拖着疲惫而庞大的身躯,喘着粗气,时感心力不济。观者油然而生的想法:它到底还能支撑多久?尽管如此,其顽强的意志,却更加令人钦佩。
观其形象,根干粗大,枯残严重,躯干弯曲,尽显岁月的艰辛残酷和树桩的沧桑古老,能很好地体现其表现意图。其意(内涵)丰富,其境高古而深远,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中图:阴沉的天空下,一排树木紧紧地靠在一起,枝干皆向右倾斜,这是长期遭受强风侵害所致,许多细长的枝条已呈干枯之态,虽有生机,但活得十分的勉强与艰难,在体现顽强精神的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团结奋斗的集体精神。其造型,犹如一块浆洗得有些发白的布帘在空阔的草原上迎风招展,动感十足。
其意境自然也是好的,但与左图相比,显得没有那么沧桑古老,给人的感慨也就没那么深刻和丰富。右图:一棵古树,生活在贫瘠的旷野,已枯死断去大半干枝,所剩枝干,受外力的打击与摧残,呈枯残状弯曲下垂,但其末端枝繁叶茂,生机无限,其形状给人一种悲凉壮美之感,且在这种悲凉壮美之中,没有丝毫的怨天尤人,有的是默默地忍受与顽强抗争。
观其物象(树的造型),细枝细叶的茂盛与其主干主枝的枯残、细枝细叶的生发向上与主枝的弯曲倒伏形成强烈对比,枝叶浓密处,不透风雨,枝干光秃处,尽显沧桑,构图严谨而优美。其意境自然也是高古深远的,但这种高古深远与左图是不一样的,其深远与中图也不尽相同。左图给人的感觉是心力的衰竭,是内伤,右图给人的感觉是偶然因素的打击,是外伤。中图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右图体现的是个体的力量。
如图三《沙漠孤旅》,这幅画面,一个人衣衫褴褛,独自行走在沙漠之中。他为何独行荒漠?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感触9一百个人不止一百种答案,也就不止一百种意,不止一百种意境。这就是相同的"象”,与不同的"意n相匹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意境。作者就有两种感受,并各赋诗词以表达。
此意境,为体现人在寻找人生归宿的过程中那种"艰难、无助、孤独、无奈与执着”。其艰难,体现在万水千山都找遍了,还是没有结果,飞舞的黄沙,遮天蔽日,前行无路;其无助、孤独、无奈,体现在"问天天不语,没个商量处’’,既无人指引,也无人可以商量;其执着,体现在衣服、鞋子都破烂不堪了,还在坚持,不论怎样艰难,都毫无怨言。
因人视觉心理的联想功能,目之所及,虽是黄沙漫天飞舞的凄凉景象,但我们可以想象,它曾经也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之所以变成现在的样子,原因是很复杂的,可能有人为的因素,也可能是气候变化,这些我们且不追究,而采取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认为是春姑娘贪玩,走得太远,迷失了回家的路途,所以要去把她找回来。
此意境,通过这幅画面和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盼望春回大地、沙漠重变绿洲如同走失爱子那样无限痛苦的心境,可以感受到他倚门望闾、望眼欲穿的期待,可以感受到他寻春途中泪水与汗水双流的情景,还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失望与希望交织的煎熬、苦寻无果又永不放弃的执着。
此意境,通过这幅画面和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盼望春回大地、沙漠重变绿洲如同走失爱子那样无限痛苦的心境,可以感受到他倚门望闾、望眼欲穿的期待,可以感受到他寻春途中泪水与汗水双流的情景,还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失望与希望交织的煎熬、苦寻无果又永不放弃的执着。
“意境’’分作者之“意境”与观者之“意境”。作者之“意境",是作者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作品所产生的思想境界;观者之“意境",是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因物象而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验所产生的思想境界。二者的"意境”形成过程正好相反。观者之"意境”与作者之"意境”,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意境’’是可以意会,可以言传的,而且只有用贴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才能让他人更好地理解你的创意,才能让他人知道你的意境其品位与层次到底如何。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是人的思想,其实也就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其本身也有意境,这种意境,是对物境(或画境)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的一种具体描述,及延伸、扩展,深化或升华。
意境”必须融入人内心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境界、品位、层次、高度,决定意境的境界、品质、层次和局度。
意境的"意’’,不仅包含由外观形象和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表面的“意”,还包括隐藏在表面的"意’’之后的"意”。这种隐藏的"意”,是言外之意,是一种不同于言内之意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作者有这层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的真实意思。这种言外之意的表达,更能体现作者对“形式”与“内容”的驾驭水平和把控能力,增添作品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