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得到一件刺柏桩材。这是一棵老树,被人锯掉后在根部萌发了两干,较粗的干(( 12cm左右)又被人锯掉,在离地面20cm处萌发了四棵小枝,粗度在2cm-5cm不等,在前后左右分列。另一干直立向上,粗度在8cm左右(见图1 )。
这件桩材从总体现状看,不太好处理如果做成双干型,粗干作主干,细干作副干,主干上面的4干至少要去掉2干,且过细,要是培养到与下部粗度相匹配,又废时日,细干的高度在1 .8m左右,必须要锯短,也很可惜;如果做成一本多干丛林型,可以分成两组,细干为一组,粗干上4小千为一组,但主副组不好确定;如果做成古榕型,又感觉牵强附会,因为细干的出干点偏矮。思来想去,决定暂时放下,先把它养旺再说,看有没有其他的造型方案可取。
入土后的柏树是易生根的。这根拿弯后的小干植入土中,两年后,长出了新根。
2016年春天,为提升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将原本的刺柏又嫁接成真柏(见图3 )。
经过一年的放养,嫁接的真柏长势旺盛,于是,进行了多次细致的蟠扎造型(见图4)。
到2019年秋天,已经基本造型到位,整体效果比较理想(见图5 )。
2016年春天,为提升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将原本的刺柏又嫁接成真柏(见图3 )。
经过一年的放养,嫁接的真柏长势旺盛,于是,进行了多次细致的蟠扎造型(见图4)。
到2019年秋天,已经基本造型到位,整体效果比较理想(见图5 )。
图6是2019年11月,将其植入人造石浅盆,盆长150公分。左边为主林,是古榕型造型形式,右边为副林,共有7干。是连根丛林形式造型,其中,为了弥补桥背上无树之空虚,于2017年春天,便在桥背上嫁接了两棵小树,使其充实。
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件不可多得的作品,虽然花费了一些精力和时间,但提高了其艺术价值,也是值得的。通过这件素材的创作过程,我深深感受到,盆景作品的创作,作者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是作者情感,个性在桩景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人为的、有目的的追求,也就是通过立意、造型产生意境,使作品达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