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自然并非流派_动势盆景浅谈_贺小兵
编者按:雁过留痕,断鸿声声;斯人虽去,宝山赠以后人。一代盆艺宗师贺淦荪仙游之后,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盆景遗产。“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如何在创新中发展,如何在发展中繁荣?”
编者按:雁过留痕,断鸿声声;斯人虽去,宝山赠以后人。一代盆艺宗师贺淦荪仙游之后,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盆景遗产。“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如何在创新中发展,如何在发展中繁荣?”
贺老之女贺小兵女士将与我们一起探索。
一年一度一明月,伴物伴景伴秋思。中国盆景教育家贺淦荪先生已离开我们八年了,但他的“动势盆景”理论仍备受推崇,成为当今盆景艺术创作的理论源泉。在他的盆景艺术生涯中,不仅提出了“动势盆景”这一理论,而且创作了许多富有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对盆景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动势盆景”理论流传广泛,文章通俗易懂,观点有理有据,每一个不同层次的盆景人都能各取所需。
先生提出的“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这二十个字,阐述了一种:运用自如的递进关系,循序渐进的创作理念,由浅入深的制作过程,最后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写意效果。
我认为学习“动势盆景”,不必从文学的层面来纠结讨论“势”与“式”的存在方式,因为这二十个字,是对“动势盆景”理论的最好诊释。这一理论,虽不是什么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奔泻而出、吞吐千年。但对于我们这些盆景初学者来说,也称得上是艺术创作以此为梦,思想境界以此为归!
“动势盆景”理论是以自然为依据,以法则为准绳,以动势为方向的盆景艺术创作思想。
下面就这一理论的二十个字,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自然的神韵是指作者在盆景造型中,首先要明确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从而达至i)造型艺术要服从自然的神韵美,因为自然美是美的第一标准。
竹石盆景,寥寥几竿,却表现出了高雅、虚心、刚直、顽强、坚毅的人格化特质,更道出了盆景人对气节的追求:“未出土时先有节,深入凌云心还虚”。
老子说二‘道法白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白然给予盆景艺术无限的创作空间,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神,是艺术作品中形象的本质,是景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艺术就是以主体精神为追求目标,有形无神如同行尸走肉,有躯壳而无灵魂,所以需神形兼备。
作品画面回曲转折,河流、道路、坡脚穿插争让,景深空间韵律较强。作者运用了一些雕塑的手法,以中国山水画中披麻皱的技法为制作手法,去描绘中国北方名山大川跌宕起伏、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象,再配以易于表现苍翠山林的珍珠柏作为绿植,将海浮石与珍珠柏巧妙地结合于一体,通过精心雕琢和点缀,使得作品整体气势磅礴、雄浑逶逸、生机勃勃,显气韵自然之象。
韵,有余意味之韵,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袅袅不绝称之为韵。
所以,‘自然的神韵”是“动势盆景”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人们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依据对自然的认识,不脱离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按照人的要求去改造自然的形态。在造型上去把握白然天成的意趣,达到一种“虽为人作,宛若天成”的效果。
《舞动的山林》是在繁花似锦、舒展艳丽、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基础上,再创“自然”的真实写照。作品中的同根枝体气脉连贯、奔趋有势,势而生动、动而多姿。树虽静却气韵生动、光彩动人,真正地把自然美转化成了艺术美。同时,也验证那句经典俗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该作品有着无声润物、沁人心脾的“自然神韵”,这难道是对“生如夏花之絢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完美诠释?仿若告诉世人:“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
竹石盆景,寥寥几竿,却表现出了高雅、虚心、刚直、顽强、坚毅的人格化特质,更道出了盆景人对气节的追求:“未出土时先有节,深入凌云心还虚”。
此作画面布局得当,竿叶疏密相宜、互相掩映,配以英石,一虚一实、恰到好处。竹石相依更显竹舞娑娑,摇曳生姿、相衬生辉、妙趣横生。整体构图潇洒宁静、爽朗清雅,深具文人内涵,意境深远。“走树石组合之路”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美学韵味,同时,也传播了多元素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