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胆设想、小心取舍
任何采挖的山野之桩都有其自然性、随意性、可塑性。古老的赤楠亦是如此,要立意在先,小心取舍。如《迎朝阳》的原桩庞大,枝干丛生,主次不分,层次不明,较为混杂(如图1)。笔者审视后,废除左右乱干,只留了中间较美的主体,将多干变成一株大树型的单干盆景。在操作时,慎之又慎,十分小心。从桩基到根部,层层剥离,哪怕是一丝丝细根也未伤及。改形后精心莳养了6年,现观此景,已初显出大树型的伟岸风姿(如图2)。
另一盆《春天里》(如图3)是一盆多干丛林,长得生机勃勃,十分可人。面对此盆此景,笔者也萌生了变桩景为旱景的设想:舍除左边短干,留住主干及右边两干,将整个桩体左移,再换一个120cm长的紫砂浅盆,将右边的空面变为旷野草地。上面放一个牧归的童子或置两匹小憩的陶马,以显露春天气息。这样,更能烘托出《春天里》的意境。
(二)师法自然,逐片过渡
古拙、苍劲的赤楠经过多年莳养后面临着造型上的难题。赤楠在造型上与对节白蜡等其他杂木不大相同。它的枝条纤细而且增粗很慢,在造型上以扎为主剪为辅。其次,赤楠主要靠叶片过渡,要片中有片,力求自然。赤楠四季常绿,美的叶片可以遮掩着丑的细枝,切忌将纤细的枝条裸露出来、在枝端随意剪出大小不等的园球。这种造型是当今不少赤楠造型上的通病,这种造型会使苍古的赤楠盆景变得生硬、呆板,毫无自然之美。
以上浅薄之见,仅供盆友参考。
(编辑/刘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