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枝托的弯曲,很多时并不只采用牵拉,经常是锯一半或大半的锯口,来随意扭曲,但这样的做法使扭曲的弯部很“伤”和难看,别人认为是图方便和太轻率,容易枯死。的确,这样操作有点冒险,扭曲后伤口当时难看,但做个盆景需十年八年,成形时那扭伤的弯位也愈合好了,并能达到拉弯达不到的效果,能更体现到松树那百折不挠的苍劲美。
嫁接、穿枝用以弥补空缺酌部位,这一技艺现在种山松的盆友已很熟练和普及了。我也会一点,并有运用,但我感觉山松,特别不是“正格”的山松,并不虽像其它品种的树那样要求布托工整,追求枝托规范。因此,嫁接枝托只会适当运用,根据树的设想需求作空实处置,确感太需要才采用,有时更着意修剪去枝托,造成空缺,使作品体现出自然的生存韵味。
种树时间长了,追求也高了,对一些早期种养,已成形或将成形的树,为求更好些,舍得弃舍,作大的制作,或从头再来。显然,这需要相对长的培育时间,那就是我抱以“玩”的心境来种松,不求快,力求好,能不能做好是水平之过,我有这个追求的“玩”法,宁用多年育得个好坯桩也不求获得个平庸成品,
松树带有的天然枯干我是相当喜爱的,这种桩材很少,对造景带有特别的韵味。但松树盆景的“舍利”雕刻,外地现今成一个风气流行,我留意过,自然环境中的松,与柏不同,是少有枯干的,黄山、泰山、华山、武陵源、亚丁(四川)的松少见枯干,可能是松与柏不同,木不耐腐,枝干枯死后较易腐烂,国画中的松更多出“马眼”,少见枯干,可见松树盆景的“舍利”雕刻,只是一个高于自然的人为表达形式,是否表达出自然美感,那就各人感觉了,但我是喜欢表述符合自然生态,因此慎用雕刻。
枝枝蟠扎,树树雕刻的松树做景手法,在岭南地区的山松盆景培育中可有所保留,适当运用。采用岭南盆景仿似“自成天然趣,不烦人事工”的造艺,更可以体现出松树盆景的地方风格——岭南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