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的制作初衷
■湖北武汉 王丽珍
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之一。它有着诗词之情,具画卷之意,林木山水一盆入载,自然造化满溢胸怀,在一室神游大千的感悟中,寄予着古往今来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好心愿。
盆景是写实的艺术,它以树石为材料,通过精巧构思、点石布树而化为自然胜景,或是嘉木独秀,或是丛林沐风,或是群峰逶迤,或是山河壮美;盆景又是写意的艺术,它以意境为雅赏,通过制作者匠心独运的树石景致,激发出人们对于自然意象的遐思,看一树而知春秋更迭,观—水而悟千古流长,盆中景致有限,象外之意无穷。优秀的盆景作品,能让观者心迁神移,宛如置身林木山间,别得一方天地。
由景入境,盆景艺术的艺术魅力是如何达成的呢?这是一个炼景化境的过程,包容着从构思到制作、从制作到审美的渐进步履,自然与艺术是盆景艺术由景入境的一组重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或是交替出现,或是交融一体,亦步亦趋地直至一件优秀的盆景作品以景夺人而臻化境,达到艺术的巅峰。
从盆景艺术制作的初衷来看,应该是有两种出发点。
第一种是趋向于对于自然美的真实再现。这种方式比较常见于表现具有典型性的个性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如黄山迎客松、桂林象鼻山等,也可以是只存在于盆景作家心底的某一个特定的景观,如故乡村头的大树,或是旅途中令人称奇的悬崖松。这类作品,其景致主体是典型而相对固定的,可以说是基本上跳过了大部分的构图过程,制作的第一个难点是寻找与其相匹配的树石材料。
先求形,再追神,首先需要树相石形与表现景观相契合,这就要看点运气和缘分了,可遇而不可求,常常让人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扰。但是,一旦机缘巧合而佳材在手,盆景作家再施以巧艺,浓缩其妙,典型景致便从大自然中借至咫尺盆内,让人神游于林泉山水之间了。
第二种是趋向于对于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古人诗中说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
自然之美并不是完满无缺的,大多数因为朴素纯粹而充满种种缺憾,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常常以诗补其情,以画补其意,盆景艺术更是逼真而直观地将诗情画意达成实景实境,通过艺术手法丰富而生动地表现出自然之美。一件景境双宜的松林作品,让人觉得似曾相见而心生向往,而自然中却往往找不到与其景致匹配的实景,因为盆景作家运其匠心,盆中虽然只是屈指可数的几棵松树,但其树相结构、枝干形态和聚散关系等等,却是取自于自然界百松佳相,借作家巧手融会于一盆之中,这就是对于自然美艺术化的表现。
山水、水旱作品更是如此,清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语,盆景作家就是将积蓄在身的自然界山川林泉的丰富阅历,通过主观的艺术感悟和理解,融会为胸中丘壑。正因为如此,当其景其境被施艺于盆器中时,才让观者有观一峰而见群山逶迤、看一水而得百流绵延之感,从而深深体味到盆景艺术的无穷魅力。
无论是哪一种制作初衷,师法造化永远是盆景艺术制作的核心源力。明代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师天地,法自然,艺术道路的殊途同归点明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的哲理。自然是朴素的和原生态的,充满着天公造就的纯朴美感,这种随生而来的自然美感,就是盆景艺术制作的源头。盆景作家感悟自然之美,造景入盆的念想油然而生,撷取漓江半湾水,借来黄山一棵松,一件盆景作品成景的过程,正是自然的美通过盆景作家匠心独运进行艺术炼化的过程。
(作者系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