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当话题切入有谁来操刀制作时,一时争议不断,持专家组合作完成的理由是能集思广益,发挥各自所长。而相反的看法是往往设想虽好,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免互相扯皮谁也不负责的局面。总之,不管是意见也好,还是争议也罢,这都是关心《雀梅王>的一种积极态度。
可当决策层真正将《雀梅王》的制作重任落在我的肩上时,这既是信任也更是压力。面对这些我反倒异常的冷静和理智,回想几十年来的盆景从艺路,曾经舍弃了不少,又淌过那么多艰辛坎坷,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不都是凭着对盆景的一腔痴情热爱吗?我能走上盆景艺术之路,同样离不开朱子安大师生前艺德人品对我的影响。今天有机会能为苏州盆景尽一份力,不也是我平生的一大心愿吗?怎么能在此节骨眼上绕道走呢?这也不是我的个性。
话要说回来,信心是一回事,但要真正做起来却是另外一码事。尤其是制作大师名作,除了发自内心对大师的尊敬外,还要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寻找新的艺术切入点,老景才能焕新意。因我长期有对《雀梅王>的悉心揣摩,心里早已形成腹稿,所以对《雀梅王》的制作在技术层面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但鉴于各种人为因素,同样轻松不起来,那段时间自己犹如走火入魔似的满脑子都是《雀梅王>的影子,并如过电影似的反复过滤(雀梅王》的各种想象形态。我认为宁可将所有问题和预案想得更多更细更全面些,事后才会少遗憾。
制作实施的第一步是清疮防腐,防病治虫的综合处理。《雀梅王》因长期受风化虫害侵蚀影响,主干躯体已日渐腐朽萎缩,针对防腐就用了三法,先用专用工具剔除朽木杂质,后用“502”凝固强化木质纤维结构,再用石硫合剂防腐防病双管齐下,而对盆土以下长期潮湿部位的枯根,则采用柏油涂层来强化隔水防腐能力,以延缓腐烂速度。这是通过把脉<雀梅王》的病理状态后,所开出治病固本强身的处方。
接下来就是明确雀梅王的造型面向定位,只要从事过盆景制作的人都知道向定位,只要从事过盆景位是制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雀梅王>的制作面向定位不管争议如何,都应视目前《雀梅王>的实际生存形态来下定论。前面已提到《雀梅王:》因受风化侵蚀困扰,原创时的主体形态已发生变化,综合这些因素,故将原来的反面构思调整为最好欣赏面,并在此基调下重新理顺分布枝片格局,以达到整体融合和谐的艺术效果。
当制作进入关键的剪扎整形阶段时,由于《雀梅王》体量超大的特殊情况,无法像通常作品制作那样可直接进操作间,后期管理也能在培养基地中过渡。但<雀梅王>都不具备上述两个基本条件,只能在展示区原地进行,既不能影响观赏展示效果,又不能一步到位,再加上《雀梅王>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这无疑又给制作增大了难度和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我在剪扎过程中尝试运用了盘枝速成法。
对长势较好的枝片也尽量少剪多扎以保块面丰满,而对长势较差部位就重点采用盘枝充填法,尽管这仅是过渡期的应急变通之举,但实用效果较为理想,只要经过逐年新枝更替改造,盘枝的应急功能就会自然退位。当历时十二天的制作完工拆除脚手架和护栏时,令人欣慰的是眼前的《雀梅王>又焕发出了昔日风采。
制作不仅仅保留了原刨时的整体风格,同时在观赏面和枝片布局上又有新意,制作效果普遍认为要比预想的还要好。在来自各方的赞扬声中,而我内心的担忧更多于兴奋,因我十分清楚,制作的成功仅是初考第一关,而日后的管理和不断调整完善的工作远未结柬,日后还会遇到一些想到或未想到的诸多问题正等待我们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