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株较早年寻回的小桩,高约九十公分,干幼小。桩的上半段曲折下半段挺朗,上下段一曲一直不对称。顶端的两个枝托走向各异,除它们外全干没枝杈。
原桩主已种养一段时间,育成右边一条大弧度下跌枝,以素仁树选材的标准衡量,下段应可以,但上段并非合适,那跌枝觉得尤不合意。买回后照例换上只稍好的盆,没理出思路前先慢慢养着,边育边寻思(图一图二)。
半年多后桩已服盆,可以动手改调了。这桩的定位是弄“素仁格”,但整个桩的高度偏矮,上段的几个弯曲与素仁树“扶疏挺瘦”的特点也不符,如何处置好上段是构作的重点。右边的下跌枝长度占整桩约三分一,造成该桩更矮小的感觉,于是第一个动作去除这跌枝。跌枝去掉后桩显得高挑点了(图三),但上端两个托成左右走向,只能取其一。取左托,桩的高度可最大留得,但几个近九十度的曲角与下段的挺直不呼应:留右托,桩稍矮,但避开了几个硬角曲。
心中几经比对,决定去左留右。左托去掉后,桩显得修长瘦高了,但却只留下右边一小撮针叶,整株桩显得相当寡小孤零(图四)。
当时我用山松弄“素”时间不长,没受过教训而且没经验,修剪中没有考虑到修剪过量会否影响生存。还好,算我走运,小桩顽强,挺过来了,换现在应该不会那么冒失。我有数个成形但过分修剪的树先后弄死,多剪少剪确是矛盾。
山松真不宜弄“素仁”,因此现弄成且留得下的几个山松盆景“素仁格”,难以与杂木般弄得稀、疏、简。虽明理也有教训,但个性所然,固疾难改,对着树总手痒,也应迷途知返了。
当时我用山松弄“素”时间不长,没受过教训而且没经验,修剪中没有考虑到修剪过量会否影响生存。还好,算我走运,小桩顽强,挺过来了,换现在应该不会那么冒失。我有数个成形但过分修剪的树先后弄死,多剪少剪确是矛盾。
山松真不宜弄“素仁”,因此现弄成且留得下的几个山松盆景“素仁格”,难以与杂木般弄得稀、疏、简。虽明理也有教训,但个性所然,固疾难改,对着树总手痒,也应迷途知返了。
桩修剪后也就定下了造形的走向,身干不可能育出托了,嫁接也不合适,也没有更好的构作,就把顶端那留得的小枝育旺作结项,经几年的蓄剪迫芽已育出数条枝杈,理顺了其间的分布走向,不经意的数年不知不觉的渐变,剪育出这略具“素仁”韵的小松(图五、图六、图七)。